前几天在其他公司办理业务的时候,看到了HR在面试一个小伙子。结果不到十分钟小伙子就离开了,这种看起来像大学应届毕业生的面试被淘汰其实很正常。办完业务后,我到楼梯里抽烟看到了刚才面试那位小伙子的HR。我看他频频摇头,便问道:“还在考虑刚刚那个实习生的去留呀。”HR一口“迷雾”缓缓吐出说到:“他才不是来实习的。”其实那个小伙子已经工作两年了。有了行业里不错的人脉和工作经验,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所学的专业还非常对口。这回答让我开始对这个HR为什么拒他门外的原由,于是我给HR递上了一根烟。
向钱看向厚赚的思想会让boss觉得没有价值
HR和我说,那小伙子都好。但最后一个问题回答的却让他失去了很多价值,我便问道这问题究竟是什么。HR说:“这是他最后一句话,假如手里可以把原来公司的客户介绍过来,是否公司能考虑给他提成。”我本以为这似乎也没什么,但HR的一句话让我突然觉得他这么做真的对公司有很大的“灾难”。原因就是他能把老客户带来,就会在未来可能把公司的新客户带走。似乎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人员流失都会看得比任何损失来的惨重。对于培养一个新人,更多的会看中公司原来很有能力的老员工。但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留的住老员工,即使是离去后再回来的老员工。
我记得之前上思维力培训课时,老板抽时间讲授了在外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但老员工有些没做笔记做的其他的事,有些索性刷着微博左耳进右耳出。我不否认这个时代给老板打工只是帮着他挣钱的观点,但是很多时候老板灌输的是他个人做事方式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有时候应该怎么样去想问题得出的答案更值得别人肯定,而不是自己很有成就感。
能帮公司赚钱确实是每个公司对个人考核的硬指标,以至于销售和市场这样一线岗位做的好的会经常升职和被称赞。但业绩好、个人能力强的员工离开公司单飞确实是迟早的问题。毕竟公司不是家,没有归属感。只为业绩的人也并不一定会认同公司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因为他们心想我给公司挣钱,公司和我分钱。其他并不是他该看到的。
我看过年薪百万的90后在行业里深耕细作,也见过月入百万的90后在行业里如鱼得水。认同某种价值观,就决定了未来的路有多宽敞。有些人年薪几十万,但是在行业里百万年薪的后辈对他马首是瞻。因为他们知道钱不是价值的体现,而价值的体现往往就是那些前辈们口中未来的走向。
要让成长得到附能,更重要是学会看行业走向
有人说新生下棋看一两步,老手下棋看四五步,而高手下棋看得是未来十步。一个行业发展的好与坏是看出一个从业者最直观的表现,很多人之所以不被时代淘汰原因就是他们看到了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出“泥潭”。行业不一定有好坏,有些人运用了行业里所学的知识另辟蹊径,在行业里长出了新的枝丫。而有些人继续深耕细作,让行业焕发了二次生命。
我记得小米一开始是做手机的,就凭着高性价比和饥饿营销市值一度就过了百亿。而现在反过头在看看,小米的智能家居已经开始布局到家里的每个角落,甚至小米线下店的平效(即每平方米年销售额,小米在2017年平效为27万)已经成为中国第二仅次于苹果专卖店。这其中不乏管理层的战略部署,还有新零售模式下做的业务调整。
有人说线下实体店在2018年会重现辉煌,会有新的行业里填充。但也有人会说17年底很多商家退出了实体店的经营,开始转到线上电商去开始新的业务模式。但我认为未来有能力的品牌一定不会开设独立的实体店,而会更多的与商超结盟。而同样的商超也会净化市场淘汰平效低的企业。自然而然的让消费者更好的去选择了有能力大品牌的商家。
我想起之前一个行业前辈说的一句话,一个行业诞生到结束要经历一百年的变化。它可能会完全不复存在,也有可能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而往往让一个行业消失的不是它的价值是否还存在,真正让它消失的新事物的迭代和不可替代性。每次想到这番话,我就会想到苹果和诺基亚,虽然这个被每个行业在创新或者研讨会上都被举得不能再烂的例子。但终究还是告诉了每个人这样一个现实,商业这回事真的就像浪一样,一阵过去了你就不一定会再被掀起了。
雷军曾经说过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会被吹起了。那是因为雷军没告诉你,风过去了的猪摔下来死的有多惨而已。我记得以前有人会庆幸公司里找来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事情只需要说一遍,很多时候在思维没办法展开时有好的见解。我见过这样的年轻人,一年后他离开公司拿到了投资开始创业。只是公司顺利的不到小半年,那个年轻人就开始走了下坡路,直到最后关门结业。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优秀的年轻人,只有年轻人。因为你无论走的多快,你始终还是要回去“补课”的。因为问题发生了就发生了,它硬生生的摆在你面前让你拿出解决办法的一刻,你会看到自己是有多无能为力。
财富价值是成长的累积不是体现
其实有个问题在亚洲国家一直都很被年轻人重视,那就是考公务员。我是比较不喜欢这一类的职业,原因就是它会告诉我。这样的工作环境,只不过是让我从学校离开后到另一个“学校”去过完我的一生。而且我也不会为事业的稳定而且顾忌,有钱是很好,但是如果在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提前去“提现”了未来,可能为此会失去更多。
一个人的价值观在他第一次去大城市一刻就被决定了,是大城市的房还是小城市的楼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各自的答案。但说到底,不是每个人都会适合大城市,但每个人都应该去大城市过一阵子。有人说大城市房价贵让很多人承受不起,被迫离开了。甚至上海嘉定的房价堪比日本东京,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中国本来人就多,而且中国人本来有钱的人就多,在这样一个需求大,供给小的情况下。嘉定超越东京的房价确实没什么好惊讶的。
但反过来看,中国城市白领和日本城市白领的薪酬对比就很能发现问题。有一个很关键的数据就是跳槽率,销售行业三年同行业跳槽率,中国近90%,二次跳槽的78%。而日本三年内跳槽的不到20%,而且跳槽的多半是公司倒闭或者是需要开拓海外市场。之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日本的年轻人几乎不想创业。或许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了40年,让很多人在大城市更加对钱和功成名就有着很强的迎合感。而似乎很多人挣了钱还是很想回家乡发展,毕竟大城市的高成本不能让小生意带来足够的利润,而且也没有时间能去投入做这样一件事。
一个人在一个行业是否能成功,不如看成自己在这个行业是否能成长。而成长=能力+控制力+创新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但如果一个良好的模式持续下去就一定能够再未来某天回头时看到身后已经累积成山的财富。就像电影《肖申克的监狱》一样,安迪最后之所以能够越狱成功,不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而是他银行家的“复利”思考模式。二十年日复一日的凿墙壁一把把的沙石丢出监狱,即使很小的力量也能因为时间这样重要的因素去变得伟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