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等电梯时听到2个女人的谈话,正在讨论当天的母亲节,其中一个女人很高兴的对另外一个说:“我儿子问我母亲节想要什么礼物,我跟他说你才换工作不久,别乱花钱,妈妈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要,你攒钱自己留着用吧。”另外一个妈妈也点头表示同意,说她家才上小学的孩子画了一幅画送给她,她跟孩子笑着说:“妈妈不要画,妈妈最想要的礼物就是你每次考试都能考进全班前五。”
非常普遍的对话对吧,相信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
所有人都在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整个社会的氛围也从来都是歌颂母亲的奉献和伟大,柔弱善感或者桀骜不驯的母亲仿佛就是一种失败的记号,游离在传统母亲角色的边缘。你看看那么多教人情绪管理和育儿经验的书籍讲座,让许多想要放声大哭或者用力尖叫的母亲都把呐喊生生了憋在了喉咙。
他们说,因为你是母亲,所以在孩子面前,你不可以想玩/出去聚会吃饭/提要求/崩溃大哭/疾言厉色/做自己的事/后悔失望不高兴等等等等,你要时刻保持正能量/孩子第一/奉献付出/关心体贴/科学育儿/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等等等等。天哪,我都写不下去了,这真是个危险的信号。就如同溺水的人试图呼救时被水草缠住了手脚,发不出声。
前几天网上热传的温州一中学生因为其母打扰了自己玩手机游戏而暴打母亲,视频里显示的画面是他的妈妈面对暴怒的儿子默默忍受。极端的例子不说,你就随便百度一下,孩子对母亲的打骂伤害事件看的人不寒而栗。是这些母亲平时太飞扬跋扈了吗?恰恰相反,几乎每一个被伤害的母亲都像那个视频中的妈妈一样,在生活中都是咬牙承受的那一方。
早些年有人发现,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如今这些女孩们都已经长大为人妻母,那么是不是也该与时俱进了呢,是时候醒醒了,好妈妈上天堂,坏妈妈才能走四方。
妈妈,不管年纪长相脾性出身,首先,她是一个人,并且是一个女人。我们也许会说一个未婚的年轻姑娘活泼爱美或者任性自私,那么你要明白,就算等她到了90岁做了奶奶的奶奶,仍然可以在她身上察觉出这些年少养成的特质,你要不信可以试着跟小区里的大妈老太太们聊聊天,你就会发现,和年轻的姑娘比起来,除了脸不一样,那些个掐尖要强拈酸吃醋虚张声势得理不饶人的劲儿啊,都是一样一样的。
既然到老都改不掉一堆毛病,那为啥偏偏非要在孩子面前扮演超人和完人呢?
不要误会!我这里不是鼓励大家放飞自我破罐子破摔啊!!!人当然是要终生学习不断成长的,当了妈之后更要自强自信积极进取,这没毛病,也绝对是前提。我这里关注的是母亲的权利,有关一个健全的自然人的基本权利—说“不”得权利。
近日,UC大数据发布了国内首份《中国妈妈“焦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儿童食品安全、孩子生病住院、入学升学等问题都能引发妈妈们的焦虑,妈妈焦虑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均为一、二线城市,其中最焦虑的是上海妈妈,其次为北京、深圳、南京和广州。
我们都想做到最好,做最好的妈妈,可是生养孩子的过程会把父母自身曾经受过的心理创伤激发出来。如果父母自己的童年灰暗,育儿过程也会经历各种痛苦。这样的父母要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硬要去达成对父母本身也是一种折磨。最后我们也许会发现,我们明明知道心理学意义上完美的父母应该是怎样的,但就是做不到。
于是就焦虑了,再往下发展就会形成抑郁、自责或者愤怒,对于孩子则会表现出自卑盲目、纵容溺爱或者冷漠苛刻的一面。
有个孩子想去动物园,一遍遍对妈妈说:“我想去动物园。”妈妈刚下班回来很疲劳,正烦着:“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为这个家整天忙,给你赚钱买吃买喝,好不容易休息一下,你也不体谅妈妈!”于是孩子真的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沮丧的回到房间里。可是事实上,让这位母亲感到烦躁的根本不是因为孩子要去动物园的要求本身,而是因为此刻自己需要休息的合理需求。但是她搞错了对象,发火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的感情,这样的拒绝隔断了母子之间爱的流动,把自己搞得苦哈哈不说,孩子因为莫名被骂还未必会领情。
父母不是神,无须完美,但可以保持自我察觉,做诚实的父母。
李雪老师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里建议聪明的父母可以这样拒绝孩子:“宝贝,你现在很想和妈妈一起玩是吗?妈妈知道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妈妈现在要休息一会儿,一个小时后妈妈再来陪你,你觉得这样可以吗?”
我拒绝了这件事情,不等于我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提的要求不合理,更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的拒绝仅仅是因为我现在不想这样做。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的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的再多,你也不必内疚。
我理解你的需求,所以也请你尊重我的感受。而我这样对你,也希望你也能这同样对我。这才是一个母亲最伟大也最美好的权利。
相比开头的那两个不需要孩子礼物的母亲,我这个妈妈就太自私了。如果小肥羊想要送我礼物,我肯定会绝不推辞高高兴兴的收下,毕竟,收到爱的人爱的礼物,没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了吧。
最后,愿每一位母亲开心平安。《当我遇见一个人》也推荐给你们,敲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