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演说家》第三季来了一位头裹粉红色头巾、脚穿黑色布鞋的农妇。她叫马慧娟,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终日忙于种地、打工的宁夏回族妇女。她又是当地有名的草根作家,已在《黄河文学》、《朔方》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二十余篇。在《我是演说家》的舞台上,她用朴实的语言述说了一个西北村妇小小的文学梦想,令人动容。
与别人不同,她的作品都是用手机写出来的。六年来她在田间炕头坚持用手机写了四十多万字的随笔和散文,每一个字都是她用拇指在手机上敲打出来的,至今已摁坏了七部手机。
她从小喜欢看书写作,但由于家境贫困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在她们村,借本书比借钱还难,村民普遍文化程度低,无法交流思想。她说,“心灵的孤独是我所不能忍受的。”直到2010年,她偶然从侄子那里得到一个QQ号,有了自己的网名“溪风”,开始将自己十多年来的观察和感悟写成文字发表在QQ空间里,她才找到了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空间。
于是,别人凑热闹的时候,她在摁手机;别人看电视的时候,她在摁手机;别人夜里都休息了,她还在摁手机。她每天都想写、都要写,有时候晚上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也要挤出时间来写,写出来的文字也从几十字的“说说”发展成几百、几千字的随笔和散文。
在农村,一个女人一天到晚低头看手机,闲言碎语是很多的,说你不安分。丈夫一度意见也很大,有段时间她都不敢当着丈夫的面用手机写作。直到2014年底,她在《黄河文学》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编辑部给寄了930元稿费,她的写作才得到丈夫和其他村民的认可。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她的文字不光富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还真挚细腻、积极向上、打动人心。玉池村的村民、打工的回族女人、红寺堡的风雪、流浪狗、剪羊毛、盖房、相亲,西北回族女人的酸甜苦辣都被她写进文学作品里。她笔下的回族妇女“没有人抱怨生活,每天都在这样简单重复昨天的生活,每天揣着第一个低微的梦想去劳作,每天聚在一起都快快乐乐的大笑,每天都盼着明天会更好”。
这个从未离开过宁夏的女人,怀揣这样一个梦想:“我想有一天能自由地行走,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写作走出这片黄土地。”她希望能去看看江南的春天:“我猜江南的春天必是满眼的柳绿花红、草长莺飞。远山近树掩映在细雨迷蒙里,似一幅苦心临摹的山水画,若撑一把雨伞漫步其中,人的心该是怎样的清新和陶醉?”
马慧娟靠着对文学的热爱,把自己的小梦想变成了人生的大精彩,而我们这些天天把梦想挂在嘴边的人真的为梦想去努力过吗?
有人说,我每天工作生活就够忙的了,哪里还有时间去实现梦想。马慧娟的日常应该比我们都忙吧?种田、养牛、养羊、打工是她的生活常态,每天睁开眼就忙东忙西,要伺候老人、看顾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农闲时还要去打工贴补家用。她的文字都是在田间炕头敲出来的,她实现文学梦的时间都是一分一秒挤出来的。梦想,只有我们去关注它,丰满它,它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要不然梦想就只能是梦和想。
有人说,我已经不年轻了,来不及实现梦想了。马慧娟30岁才开始写作,更有“中国最帅大爷”王德顺,24岁当话剧演员,44岁学英语,49岁北漂研究哑剧,57岁再次走上舞台,70岁健身练腹肌,79岁上T台。在他们面前,我们遑论来不及。不要把来不及当成懒惰的借口。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事,永远都不晚。
有人说,现实残酷,梦想不值一提,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所有的梦想都显得幼稚而可笑。家境贫困,终日忙碌,劳作辛苦,心灵孤独,不被认可,马慧娟的现实比我们都残酷,但她没有在现实面前低头,没有接受被现实打败的命运。还有插画师夏达,北漂的日子里挨过饿,吃过苦,生病靠死扛,但她不肯放弃,最终让梦想闪亮。不论现实多么残酷,总有一些人会始终坚持。只要坚持,守得住寂寞,受得了孤苦,在生活面前傲娇地抬着头,你就会发现,现实就是欺软怕硬的无赖,如果你退缩,它就会逼着你一直退缩,如果你一往直前,它就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不要再拿现实当借口,所有被现实打败的东西,都是因为不够坚持。
孩子,你只是欠梦想一个努力。努力过,无论成败,终不悔。
个个皆谈大梦想,
却无几人真努力。
如若永远找借口,
终被梦想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