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重复说一件事,最后都会变成无效的教育。
孩子暴躁发脾气,作为家长你会怎样处理呢?
端午节和朋友逛街,糖果店门前一位哭闹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看上去5岁的年纪,嘴里喊着:“不,我不,我想要!”
站在一旁的妈妈,尴尬的看着周围,蹲下来和孩子小声交谈着什么。
没过多久,孩子从哭闹变成了地上撒泼,很多人都驻足观望,有的家长还以地上的孩子为例,教育自己的孩子。
那位母亲看场面越来越不可收拾,大声斥责孩子:
“不是说了吃糖不好,刚给你买过了,不能再买了!”
这位妈妈对孩子苦口婆心讲了很多道理,但孩子并没有停下来,反而越发肆无忌惮。
有人说:“孩子这么皮,打一顿就老实了。”
而一旁的朋友听到后对我说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
“只有低情商的父母,才会不断和孩子讲道理,其实这是一种语言暴力。”
说实话,这个观点我很赞同。
对孩子重复讲道理,是一种语言暴力。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们的思维没有成年人成熟。
很多时候,孩子的思维都是简单直接的,他们不知道如何理解父母苦口婆心的道理,更无法消化背后的深意。
因此,就算家长再怎么和孩子讲道理沟通,孩子可能还是左耳进右耳出,以至于越闹越厉害。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倾向于“眼见为实”,只相信自己看见的。
如果父母想通过讲道理改变孩子的思维,只会让孩子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
比如文章开头那对母子,妈妈一直和孩子沟通讲道理,为什么不能再买糖果。
不管妈妈怎么说,孩子只记住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妈妈不给我买,还说了一堆话“教训”我。
很明显,这是家长们惯用的“伎俩”,我们企图用讲道理的方式,改变孩子的想法,但总是会无意中“翻旧账”。
把孩子以前的对错聚焦,“新仇旧恨”一起拉出来算。
“语言暴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讲道理是双向沟通的一种方式,如果只有父母的单方向输出,另一方没有任何机会开口,那就成了压迫和命令。
教育也是这样,父母如果只和孩子讲大道理,但是从来不听孩子的内心想法,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和折磨。
不仅是孩子,成年人在面对一个身边不听自己,还不停向自己灌输“大道理”的人,也会感到一种伤害。
所以说,父母如果不管孩子的情绪,不断和孩子讲道理,无异于“语言暴力”。
讲道理,教育的下下策。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免不了要一番教育,告诉孩子这样不行,那样不对,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可有时候,刚教育完,孩子依旧犯错。
很多家长叹息道:
“你怎么这么皮,一点也不听话!”
“我说了那么多遍,怎么就是不听?”
确实,孩子不讲理,为何父母还总是要用道理说服孩子?
要知道,教育可不是讲道理的过程,而是让孩子自己体会的过程。
对孩子来说,枯燥的道理远不如自身体验来的直接。
道理剖析的再通透,孩子也无法了解。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本来就和成年人不一样,成年人通过经验总结的道理,孩子同样需要经验总结。
汤加辉教育法中表示:
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隔着万水千山。
一个人能接纳他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行为,最后才是观点。
成年人是这样,孩子同样如此。
所以,父母想要对孩子有效教育,要身体力行。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树立标杆,那么即使讲再多的道理,都收效甚微。
教育孩子,只讲道理是无效的,最有效的教育不仅需要言传,更需要身教。
高情商的爱,不讲道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任何教育方式,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教育意图越少,教育效果就越大。
给孩子讲道理,意图太明显了,孩子只能被动接受。
而换成带孩子去感受,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效果往往很明显。
所以,当孩子情绪有问题的时候,这些教育方式比和孩子讲道理更加有效。
1、共情
心理学专家汤加辉老师提到过,在育儿理念中,共情是非常科学严谨的方法。
孩子闹情绪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父母的道理,而是希望父母理解自己,哪怕一声安慰和拥抱。
所谓共情,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和孩子讲道理。
很多时候,爱根本不需要说,理解就足够了。
2、引导
孩子并不会凭空就爆发情绪,都是有根源的。
家长要引导孩子,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需求,以此缓解孩子情绪。
从最基本的开始问,一步步引导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最终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对情绪的控制和对孩子情绪的解决方式,对孩子都有很大影响。
当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讲道理是下下策,父母要做的是疏导,而不是堵塞。
更不是指责后,再对孩子灌输一堆道理,共情和循序善诱才是高情商父母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