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很多内容,本文就说一个内容:故事。不是别的故事,是每个人的人生故事。
在心理学界,很多人研究发现,人在重复同一种故事的模板。我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情的呢?怎么会选择今天写这个主题?
第一次
我第一次听到是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上,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 伯恩提出了“人生脚本”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形成了人生脚本,像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一样,有开始,展开,高潮,转折,结束和尾声。
武志红认为,我们这一生就在活生生地给自己写自传。只是在还没有彻底展开前,怎么能知道自己的故事?提前把它修改成自己想要的呢?
我学到这一点,是模模糊糊的感觉,这应该很重要,但具体怎么重要,我该怎么做,其实并不清楚。
而生活中重要的,需要我记住的知识点,太多,根本记不过来。而我经常会因需要记住的内容太多,需要考的试太多,而感觉到焦虑。
于是在昨天,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我可以焦虑,但只焦虑一件事情。不要焦虑很多事情,可能因为我清楚地知道:焦虑,让我难受,但对改善状况于事无补。
第二次
我第二次接触到人生故事,是在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他在作品中引用麦克亚当斯的说法:
我们在不停地把过去、现在、未来重新编制成一个前后连贯、生动的人生故事。而人生故事,是我们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特质,也是人格最重要的因素。
人随时随地都在编织自己的故事,我们对生活的意义感,源自对自己人生故事的理解,故事影响着我们怎么看现在,怎么预测未来。
有时我们心里的故事,比现实还要牢固。陈海贤在这里讲了两种故事,第一类是挽救式的英雄之旅,第二类是污染式的。
比如在顺境的时候,会担心顺境不长久,灾难会到来,不敢好好享受;在逆境的时候,会感觉这就是人生的宿命,苦难是生命的真谛。
我看到优秀的大师,行业的前辈,他们在重复同一个观点,同一件事情很重要。我在想是不是也需要花心思、花时间来认真的了解一下,学习一下。
第三次
最重要的是,看见自己在故事中的表现,但我还是没有行动,没有开始动笔写。然后有了第三次,就在昨天,我听到了一本书,叫做《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
作者是前面提到的麦克亚当斯,他在这里把个人故事变成了升级成了个人神话,每个人都在写着自己的神话。
个人在通过神话,来发现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他在书中讲到了,个人神话的意义,是帮助一个人获得权利和爱,权利是成功,有好的事业,爱就是获得幸福。
讲到了个人神话的不同阶段,在幼年时,奠定了基调,形成了核心情节;在青年时获得了两种动力,是爱与权利,推动人们去寻找、去创造自己的神话;
在中年时,尝试统和故事,把它连接到更大的意义网络中去,找到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在老年期用个人神话,来对抗死亡焦虑,找到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一个流程走下来,能完整看到一个人人生的脚本,他是怎么把自己的神话完成的?
麦克亚当斯在书中推荐了两种识别和改变个人神话的方法。第一种是撰写自传;第二种是做个人的深度谈话——心理咨询。
我在第一个阶段就是撰写自己的自传,这本书标题中有个词叫赖以生存,我觉得非常重要,且认同他的观点。
我学习中,最重要的两个导师,都一再重复他的观点,就说明它是学界的共识,我必需了解这部分共识在说什么。
我赖以生存的故事是什么?这是对我来说,伟大且无比重要的课题。虽然它模糊不着边际,只存在于每个人最深处的潜意识里。
它在潜移默化的引导着我的生活,我总能在一些地方发现蛛丝马迹,所以这是一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需要我探索的内容。
我决定写文章,把自己所有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一方面是作为我日后探索的一个依据;
另一方面是通过写作,通过我脑海里想到的内容,我是不是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个人神话?
我真的很好奇,我的个人神话是什么样的?在它完全展开之前,我不能想象到。即使我想象到,我觉得也跟它完全展开之后是有差异的。我不知道这些差异在哪里。
一切对我来说是未知的。面对这些未知,我有什么感觉呢?好奇。特别想把幕布拉开,让这部戏剧、神话,可以在我眼前上演。
今天就到这里,下一章写具体怎么探索我的个人神话。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