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到,曾国藩准备在两江总督位置上大刀阔斧,好好整饬两江,做出一番功绩。
可是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清军僧格林沁的部队在山东被捻军全军覆没,僧格林沁被捻军砍下了头颅。这个消息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逼迫他不得不重上战场,最终使他由一个胜利者变为失败者。
捻,是北方人对社团组织的称谓,将分散的力量捏合起来,形成一股势力。
其实曾国藩这次极不情愿再上战场。湘军陆师裁撤得差不多了,长江水师又不能北上守黄河。但是朝廷需要他来护卫京畿的安全,不顾曾国藩的请辞,反而给了他一个节制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大员的大权。他深知君命不可违抗,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北上。
这一次过江与捻军作战,曾国藩总觉凶多吉少,说不定会死在这次战役中,将公事料理好,开始安排起了家事。他亲手为媳妇和女儿们定了一个功课表,分为四事,衣食粗细。并且也为自己的兄弟曾国荃在文章学识方面做了安排。
曾国藩的爱徒李鸿章接替了他暂代两江总督的职位,李鸿章在督署举行了盛大的践行宴会。可是本为壮行的炮声却惊死了曾统帅的唯一的小外孙。
在与捻军的作战中,整整一年,除了消耗大量粮饷外,无一战功可言。朝廷开始有闲言了。
曾国藩经过反复的周密思考,和多方将领商议,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那就是采用河防之策,守住沙河、贾鲁河、淮河、黄河防线,然后派兵从鄂北进剿,合围全歼捻军。
但是在这个计策实施过程中,在武昌城内,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和总督官文大开内战。
结果是捻军趁着清廷官场内耗之时,大败湘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合围防线。苦心经营半年之久的河防大计,一夜之间便付诸东流。就此曾国藩一病不起。
官文为了报复曾家兄弟,在败仗之后上书弹劾,要求罢免曾国藩。就这样,短短半个月之内,曾国藩一连接到军机处寄来的两道严责上谕。
五十六岁的曾国藩经历过一番极度痛苦之后,头脑异乎寻常地冷静下来。他反复对河防之策进行自我检讨,又翻阅《明史》,细心研究相应的办法。最终曾国藩坚信河防之策是正确的,决不能因一次失利而予以否定。
曾国藩用老子的以退为进的办法,开始借病重第一次请辞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之职。可是京城那位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位女王,慈禧,毕竟不是等闲之辈。按照她的意思,责备了曾国藩剿捻无能,逼他离开前线,但是保留两江总督本位。
曾国藩收到上谕,并不服气,又上一折,再次请辞两江总督之职。
慈禧太后看完这道奏折,微微一笑,再让军机处拟旨,肯定了曾国藩的功绩,表示了对他的倚重。曾国藩看后略觉心舒。
但是他意犹未足,三上奏折,请辞两江总督。
慈禧这次愤怒了,重重责备了他。双方都未在原定的基调上后退一步。就在曾国藩准备再次请辞江督时,内阁又递来一道上谕;“曾国藩着补授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
慈禧太后终于让步了,曾国藩也就不再固请了。他收拾行李,带着幕僚们打马重回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