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乡村老师应该有的样子(2)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逃离了乡村。乡村教育的生源越来越尴尬,师资资源越来不敢恭维。面对流失的生源,乡村老师,尤其是小规模学校乡村学校老师能够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的坚守。而在复试过程中,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乡村教师。
参加复试的老师们并没有抱怨待在乡村学校,而是发出了“乡村教育和乡村学校成就了我。”从他们的叙述中能够感到幸福,感到他们的对这份职业的认可。老师们说,在和学生的交往中发现,好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处理好师生的关系”。他们的教育认知早已升华,看到的不仅是知识,不仅是眼前,而是孩子的未来。他们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情绪,这是非常难得的觉悟和实践。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点滴发展,更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有位老师说,“学生是有灵性的,作为老师,应该好好地呵护学生的灵性,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幸福的快乐的童年。”还有一位老师说,“站在不同的角度,播撒上进的心。也许成绩我是无能为力,可是我能够在力能所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做出改变。”“把所学的非暴力沟通的理论带回校园实践。”老师们的叙说中能够感知到老师对于学生发自内心的爱。这种师爱是纯粹的,是干净的。在浮躁的环境中,有老师宁愿坚守教育的初心,扎根乡村教育。他们在乡村是一根根小火柴,正在用自己的光照亮孩子们求学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行为传递着善良,让学生看到教育的希望。
谈到老师们的两年规划,他们希望做“有深度、有温度和有广度”的乡村教育。有一位复试的老师说,“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的成长。”“提高自己的内在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读书、写教学随笔、小课题研究”。有没有自己的短期规划,有没有自己长期规划?这是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差距。复试老师们的规划,微小却又切合实际,能够感受到这是老师们发自内心的规划,而不是应付复试随口所说。听到一位老师分享把遇到的问题作出小课题。一个个问题,一个个的小课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课题的结题。这种成长是肉眼可见。想到周边很多的老师花巨资请枪手写论文和课题,听到复试老师的经验介绍,才发现教育研究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作为的事情。
“引导家长关心孩子,引导家长和孩子沟通”,听到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农村教育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单亲、孤儿、残疾等学生居多。家长们忙于生计,很多都是一年四季几乎都不会和家长见面,孩子一直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处于感受不到父母爱的孩子。家长想关心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是家长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关心孩子。老师引导家长和孩子建立联系,引导家长关心孩子。农村教育需要的就是老师这种付出。
教师生涯中意难平的事情,把老师们带进了往事中,老师们没有沉陷,而是走了出来。一位老师说,“一位不读书的孩子,爷爷没有办法。我用粗暴的方式让他回到了课堂。到目前为止,这个孩子对于我还是一副冷漠的样子。如果回到以前,再也不会这么做,会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教育,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远离。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去教育,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而不是恨。一位老师分享,“一位学生数学成绩很差,特别不喜欢数学。老师耐心的和学生交流,学生说出了在小学的某次数学课题中,数学老师冤枉了他,他再也不喜欢数学了。”面对寻常的普通教育事件,老师没有停留在事件上,而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种方式是教育值得推广的。老师信手拈来的教育故事,让枯燥的教育不在枯燥,而是注入了灵魂。有故事的老师有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产生在一次次的教育事故和教育故事。
属于每一个老师的复试时间太短,而他们的教育故事又太精彩,这是一种教育的遗憾。恰好是遗憾让我们对教育更加的期待。去外地参加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提升,还有视野和阅历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把自己变成一条鲶鱼去激活身边的哪潭教育的死水。我们不能够改变每一个身边的人,至少让他们看到我们的改变,让他们的心灵受到冲击,也试着去改变。这就是传递,一种善和良知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