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最近在读《心理学与生活》,觉得有点枯燥,读不下去。如果只是对人的心理感兴趣,而不是心理学科本身,我会推荐通俗心理学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作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
翻开书,阅读第一章节你就会爱上它。多年来,每当我觉得困惑和痛苦的时候,都会重读第一部分《自律》。
本书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指出:“人生苦难重重。” “遗憾的是,大多是人却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书中指出,“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所患的不是神经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他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但表现症状却彼此相反,神经官能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的痛苦”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 ‘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 挂在嘴边。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为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人格失调症患者常常说 ‘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治疗神经官能症比治疗人格失调症容易的多,因为神经官能症坚信问题应该由自己负责,而非别人和社会。治疗人格失调症则比较困难,因为他们顽固的的认为问题和自己无关,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祸首。”
看到这,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也感同身受,发觉身边的人包括你自己有轻微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甚至兼具两者的 “人格神经官能症”。
然而很多人,并不认为自身有问题。
如果你是一名团队领导、公司的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一定会遇到 “这不是我的错” “都是别人的问题” 类似人格失调的员工。从某种程度上,这类人心智上并未长大成人,并且这与年龄无关。
管理的难点在于,它是反人性的过程。人的天性是懒惰的、自私,喜欢舒适。而管理却要扭转人性中的懒惰和自私,转化为自律与合作。
更难的是,管理者有时还要处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遗留下来问题,其中尤以家庭教育问题最甚。心智不成熟,追根溯源,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这些问题若没有及时解决,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就会面临问题甚至成为问题。
有人说,你不是学心理学的吗,用你学的心理学解决这些问题。管理者要在任期内治愈一个员工过去二三十年积累下来的心智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还有其他事务和下属需要耗费精力。只有祈求招聘时火眼金睛,招到的员工靠谱些吧。
举几个我亲身经历却又无能为力的案例。
一 子不教,谁之过?
小 A 是当时客户公司对口财务的儿子。大专,财务相关专业,非常内向。他母亲因业务关系通过财务部门推荐小 A 到公司,考虑到当时不佳的回款问题,接受他作为外包服务人员。
小 A 不单单是内向问题,还与和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团队里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沟通,也不愿意和他做更多的沟通。他也从来不去关心周围的信息,哪怕是和他有关的信息。我们当时国定假日是按照公司放假政策,不连休。一次节假日,照例只放一天,放假通知早就公布了,该上班的日子唯独缺了小 A,打电话给他,他爸接的电话,听小 A 说那天是国定假日所以没有去上班。
我有次和小 A 的母亲提到,他需要多注意和同事的沟通。没想一句平常不过的点评,之后的周六上午,我接到小 A 母亲的来电,电话那头她带着哭腔向我述说原委,“我不知道那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都是我的错......” 小 A 的母亲谈起她的过去和婚姻,说她小时候母亲死的早,来自母亲方面的教养较少,自己当了母亲后也不知道要如何管教孩子。小 A 的爸爸是家里的独生子,不懂得体谅她,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她甚至想过离婚。小 A 在小的时候是个很乖很听话的孩子,然而她当时只想到自己的不开心,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要不是因为他,她早就和他爸爸离婚了......当孩子长大后,性格变的如此内向不合群后,她才意识到,之前只在乎自己的痛苦,忽视了孩子。
我后来听说,小 A 很怕他父亲,工作后还时常被他父亲打。
唉!
要不是后来他的怪异行为,这样一个人或许会像隐形人一样,淹没在公司的某个角落。小 A 在公司的最初几月相安无事,后来发现他上班的时候经常不在位子上,一消失就将近一小时甚至更久。问他干吗去了,他说,没干吗。也问不出什么来。有人看见他进了厕所。再后来,连法国总监也发现他的古怪行为,并告诉了人事部。据男同事们后来说,小 A 经常被发现脱了裤子一个人默默的站在小便池前,一站就是很久。
然而这样一个过于安静的人,担心哪天突然爆发意想不到的事情。
没几个月我跳槽离开了公司。从之前的同事那里听到有关他的消息,小 A 后来脾气越发大了,不怎么服从工作安排,不愿意再录入单据。一次负责整理单据的女同事把整理好的回单交给他录入,小 A 非常生气, “不是和你说了,以后单子不要再给我”,说着 “啪” 的一下,把回单砸向那女孩子头部。当天小 A 就被人事部劝退了。
二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有时候为了部门间紧密合作,会优先考虑业务部门同事推荐来的候选人。小 B 就是这样加入公司的。除了学历低了些(中专,夜大在读),这个年仅 20 岁的 90 后姑娘在面试时倒没表现特别不可取之处。
我曾问小 B,当时为什么要读中专而不是念高中然后考大学?她回答说,外婆曾告诉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不用念很多书。我总觉得这个回答怪怪的。我又问她,父母对她读书的看法。她说,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当时她的志愿是另一所知名的中专,而且她和家人打包票,自己肯定考得上,父母也就不怎么管她了。考试前,学也不去上了,天天在家打游戏,后来考了个很普通的中专。工作后,觉得学历低,工作难找,又念了五年制夜校本科。我当时隐隐觉得,小 B 的父母似乎对她疏于关心,至少在学业和前途的事上不怎么上心。此外,小 B 在认知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小 B 还有个六岁的妹妹。从日常沟通了解到,小 B 的母亲非常强势,常常忙于工作,经常由小 B 照顾妹妹,接她放学。她父亲则是名销售,常常不在家。
刚开始,小 B 对待工作还算积极,能力虽不及他人,但也不算糟糕。然而几个月后,小 B 开始有些心不在焉,电话也变多了,长时间离岗,一两个小时后才回来。
小 B 的问题出在了和男友牵扯不清的关系上。小 B 的男友,大专毕业,做着一份月薪只有两千多的工作。家里条件很一般,每天打游戏。小 B 的父母并不赞成他们交往。小 B 和她男友常常因为沉迷游戏,男友撒谎,屡教不改,吵架、冷战又合好的循环中耗费精力,没了心思工作。
听说公司还在招人,小 B 使了些小技俩想把她的男友推荐过来。然而不巧的是,来面试那天,那个男生因为肝功能问题住院了,后来工作也没了,天天在家歇着。我问小 B ,那男孩身体怎么了,她轻描淡写的说道,估计黑暗料理吃多了。
小 B 大约是我单独沟通最多的一位下属了,从深入了解她的现状,到鼓励她独立自主,主动规划未来改变现状。每次沟通后略有起色,久而久之又恢复原状,情况甚至越来越糟。
一次她跟我请假要去看妇科,我隐约觉得情况不好。但作为上级,我管得了别人的私生活吗?
在这之后的几个月,我收到小 B 的请假,说她怀孕了。我问她,你打算怎么办?父母知道吗?她回答道,还没想好,父母方面暂时还不知道。
六周后,小 B 回来工作。她母亲后来知道了她的情况,带她去了医院。
再后来,我听说,小 B 还是和她男友分手了。然而情况似乎并未找好转,或者说每况愈下。上班迟到是家常便饭,病假,无故缺勤;不服从排班安排,出错率高,却从不承认错误,对客户态度不耐烦;上班总是玩手机,任由办公场所杂物堆砌成山。另一个变化是容貌上的,过度美容的脸,日益浮肿,没有了年轻女孩的光彩,头发忽长忽短。有一次,小 B 收到一条手机讯息,雀跃似的从位子上跳了起来,兴高采烈的从包中取出化妆品,旁若无人的描眉涂唇起来,全然不顾,我就在旁边。
在她合同到期前,我曾想再给她一次机会。到期前几月,指出她需要迫切改正的问题。在沟通对话中,她表示愿意改正。然而就在之后的一天,我看见她依然我行我素的迟到了大半小时才来上班。
离职那天,小 B 执意在离职原因一栏从“离职” 改为 “公司要求解除合同”。真是令人哭笑不得。自始自终,她都认为错在别人而不在于自己。
“某种意义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调症,都会本能的逃避责罚。”
然而小 B 作为一个成年人却缺乏必要的自律,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父母的从小疏于管教,没有付出足够的爱。
“爱是人们自律的原动力。”
由于童年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和关心,终日于孤独和空虚为伴,导致消极性依赖。明知前男友的种种不好的劣习,依然沉溺于这段关系中。当一段关系终止后,又迫不及待的进入另一段恋爱来消除孤独与空虚。
“消极性依赖患者的过度依赖倾向,正是人格失调的一种特殊症状。他们不肯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只贪图暂时的快乐,始终不能面对现实。”
然而,小 B 并没意识到,作为一个成年人,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一个自律的人,面对挑战,勇于承担责任。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三 道理我懂,就是做不到。
小 C 是我在上家公司遇到的案例。相比之下,小 C 在自我认知方面甚至优于其他人。
重点大学毕业,之前的教育和工作背景都不错。
小 C 是团队中的异类,不受团队成员和经理、主管的待见,原因是不守规则。听说小 C 来公司面试的时候,表现的非常好。然而久而久之,迟到、频繁临时请假、磨洋工、工作效率低下,对周围同事逐渐产生了负面影响。同事们认为她是影响团队绩效和整体服务水平的 “害群之马”。“小 C 又突然临时请假”,她的主管早就忍受不了她了,和我汇报的十件负面事件里,至少有九件是关于她的。
在连续两年绩效评估 “不合格” 后,只要她再得到一次“不合格” 后,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是铁板钉钉的事。
然而,以什么方式和她沟通是重点。
或许因为我起初并没有给她贴上 “问题员工” 的标签而区别对待,让她对我产生了信任感。一次周末,我接到她的电话,和我述说了一个多小时,关于她的家庭状况,她的过去和感情经历。
小 C 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她母亲和长辈们因为这个原因,从小对她包容有加,把她骄纵为 “周围人理所应当迁就她” 的大小姐脾气。她在电话那头哭着说,“你们为什么都对我这么好?你们不需要对我那么好!在我做的不对的时候,为什么没人说我,这样做不对!”
小 C 的母亲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她母亲认为学习不好就没有前途。她读书的时候,因为一次考试考了八十几分,被她母亲狠狠的揍了一顿。她说,天哪,八十多分也要打,从小到大只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要被打。小 C 后来说,每当遇到上级指责的时候,就会让她想到严厉的母亲。她更喜欢以前的主管,在她做错的时候会说 “没事,下次注意”。也许在每次考试没有达到母亲预期的成绩时,她最需要的是安慰是 “没事,下次注意。”
小 C 的朋友圈也是不受他人喜欢的一个原因,炫富。她当时的男友是比她年长好多的外籍男士,没时间陪她,就给她钱。小 C 经常因为空虚寂寞流连酒吧 KTV,喝的酩酊大醉,耽误了第二天上班。
我们的离职面谈在非常轻松的状态下完成。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倾听她关于人生的看法,对于未来的憧憬。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 C 在心智上也是个孩子。虽然她能清楚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却没有勇气去改变现状。她需要有强烈的成长意愿,并克服懒惰,当然,前提是她愿意这么做,而不是消极地等待问题自行解决。
很多心智问题,和我们从小受到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关爱有关。
然而,养育我们的父母并不是完人,他们的教养方式也未必完全准确,在婴幼儿、童年或青春期缺乏照顾和关心,或不恰当的关爱的方式,使得 “几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官能症或人格失调症”。
区别在于,有些人愿意直面困难,并解决它;而有些人却选择逃避痛苦。
“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启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努力,我的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再次推荐每个人都读一下《少有人走的路》,一定会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