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关键词标签 #品牌延伸#
有更多相关可以微博话题#每周一本营销书#
行文写作思路:
第一,用一句话描述这本书是干什么的。同类话题竞争书籍还有哪些,为什么要选这本书。
第二,这本书作者是谁,为什么值得读者花时间听他书里的内容?有什么特别的亮点?
第三,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整本书的逻辑结构是怎么安排的?
第四,这本书学到的五个核心点是什么?有什么具体案例解释清楚给读者?
第五,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启示? From PmFrank
本文讲清楚3个问题
1、集团诞生记
2、品牌延伸陷阱(思维方式和逆向品牌)
3、品牌延伸何时有效
一、集团诞生记
产品时代:企业伊始阶段,主打单品速抢市占率,取得业绩后,发展多维竞争之际,要么收购,要么另立公司主打新品牌。
也就是新产品需要新名字,进而在用户心智中重建阶梯。
从顾客心智出发,就能看出错误所在。
其中提到的蹊跷板规则,挺有意思的!心智的地位一旦占据,倘若有所外延偏颇,难逃此消彼长的态势,也是另辟公司(产品)形成集团的一个原因。
譬如:
施乐公司花了近10亿美金买下一家非常好、利润颇丰的计算机公司---科学数据系统公司,而后呢?
更名为“施乐数据系统”。
优酷土豆合并后的“合一集团”。
成立集团公司的条件(From 百度百科)
1、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核心企业)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子公司;
2、母公司(核心企业)和其子公司的注册资本总和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3、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核心企业)应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全民所有制企业可以作为核心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但注册资金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
4、集团成员单位均具有法人资格。
TIPS:
就像金字塔模型一样,底层越发牢固(产品线),塔尖越发突出(品牌影响度),整个盘子会越做越大,越发形成不可抗拒的市场竞争力。譬如第一代互联网阵营的BAT(百度腾讯阿里),还是逐步崭露头角的TMD(头条、美团、滴滴)无一不是集团化运作模式。
反求诸己:
最近IP似乎被市场推上了风口浪尖,分析下逐步胜出的那些大V,都或多或少有这个映射。
二、品牌的延伸
品牌延伸就是把一个知名产品的品牌用在一个新产品上(“搭便车”陷阱的终极版本)。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通用型品牌名称的宣传,注重品类就够了。 譬如:Dove 多芬@秀发、肌肤理护专家
思考下这个问题:
做品牌延伸,毕竟要考虑市场定位,是站在产品的角度(由内而外),还是站在客户心智的角度(由外而内)进行定位呢?
思路:
1、名字纬度,在用户心智阶梯中,占据顶层优先级最高。
譬如:
知乎推出知识付费新产品“值乎”,罗辑思维推出知识付费产品“得到”,果壳网继“在行”,“分答”之后的“饭团”等等...
阿里旅行运营一段时间后更名为“飞猪”,阿里旺旺更名为“千牛”,UC自媒体更名为“大鱼号”等等案例,不胜杯具。
2、心智,由外而内的思维方式大有裨益。
消费者和制造商看问题的方式完全不同。
譬如:
在杭州人眼里,阿里巴巴更多是一个公司,一个品牌名称、一个机构和一个合适的工作地点。
对消费者而言,阿里巴巴可能就是淘宝、天猫、或者支付宝之类的实体产物。
譬如:
三只松鼠的生态圈,从互联网第一坚果品牌,延伸到“松鼠小贱”品牌“松鼠动漫”、“松鼠TV”“松鼠窝,松鼠洞”等。
从2012年2月成立,2014年5月松鼠集团诞生,发展历程虽有两次危机,不过进化还是挺有意思的。
TIPS:
最容易毁掉一个品牌的做法就是品牌延伸。
但是:
定位的精髓在于:用你的品牌名称代表通用名称,从而使潜在客户不经意中就把PnP名称当成了通用名称。
不过也有一定的风险,有可能导致商标注册被撤销的后果。
譬如:避风塘、阿司匹林、iPad、优盘、Nylon。。。
三、品牌延伸何时有效
酒精是一种兴奋剂还是抑制剂?短时间来看是兴奋剂,长期来看,是一种抑制剂。
品牌延伸的作用和酒精的作用基本相同。
2大检验方法
1、购物车检验法
品牌延伸的经典测验法是购物单。
只有在没有品牌或者没有知名度品牌的地方,才可以搞品牌延伸。但是一旦出现激烈的竞争,就会遇到麻烦。
2、酒保检验法
反观现状:
1、站在顶端的公司内部,都有自竞机制,目的不仅为了稳固龙头地位,更多是为了预防已经占据的心智被顶替,一旦发现有所苗头,要么收购,要么快速复制模仿给予扼杀摇篮。
再讲到底,市场的竞争明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占据用户心智之战,实际操作起来呢?资本的竞争!
2、在行业类目逐步细分的当今市场,做品牌延伸成功实属不易,有资本和行之有效的“定位战略”也未必不能突围。
以上,
感谢。
文章首发公众号 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