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威廉.詹姆斯的著作<心理学原理>,这是一本被称为科学元典的心理学著作,只看一章,便觉深中肯綮,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是一本写于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只是由于翻译的原因,细度起来并不是十分通顺。于是有了这篇读书笔记,以飨各位读者。
习惯的定义:
生物的习惯现象是由于构成他们的身体有机物的可变性导致的...
在书中,作者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什么叫习惯,大脑是一个可以被改造的器官,其中的神经反射中枢有一定的可变性,而养成习惯,正是要利用这种可变性对神经中枢进行一定形式的改造。
例如:我目前在培养写书法的习惯,那么,在培养写书法习惯之前,我大脑相关部位的神经元和我现在的神经元结构就是不一样的。
习惯的产生和成长:
… 所以,要设想,神经流一次通过一条路径后,第二次就更容易通过。
很明显,通过一次次的练习,一次次刺激神经流,会让"习惯"的痕迹不断的加深加固,就好比不断的用水流一次次的冲刷一道沟,这道沟就会越来越深。也就会越不容易被磨灭。
例:我第一次练书法是在4年前,练了3个月,但时隔4年,又重新拿起毛笔时,之前的肌肉记忆都还在,虽然略有退步,但很快的就进入了状态。
这里有一个问题,第二次以及以后的神经流刺激,是对大脑中习惯”路径“的加深,那么这个沟壑是如何被初始化的呢,也就是说,一条新的路径,是如何产生的呢。书中是这样说的:
… 神经系统是一个集团的物质,其中各部分紧张的状态是不同的,因之也常有使各部分状态复归均等的趋势。任何两点间的均等化作用,循着那时刻最通达的任何条路径进行。但因为这个系统的某一定点,从实际或可能方面说,是属于好多不同的路线,并且因为营养作用会起偶然的变化,阻塞尝尝会发生,使神经流穿过异常路线;这种异常路线就是新创造的路径。
从这句话来看,第一次产生习惯”路径“只不过是一次”随机产生的异常“,这个解释似乎有点牵强,但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由于大脑中的神经流异常活跃,以至于一个普通人一天会产生7万多个想法。如果我们把”想法“当成是第一次习惯的雏形。那么这中解释似乎也还说得过去。
这让我想到,不同人”相通“同一事物的时间有长有短,追根究底,还是大脑中的神经结构不一样。这样一来,似乎也能印证这一理论。
习惯的好处:
习惯是达到某个结果所需要的动作简化,使这些动作更准确,并且减少疲乏。
习惯使我们动作所需要的自觉的注意减少。
无需解释,无需等待,想拥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把它培养成习惯吧。
习惯的格言
要学新习惯,或要改旧习惯,我们必须设法使我们开头的力量尽量强烈,尽量坚决
始终不要有例外,一直到新习惯在你生活里根深蒂固了的时候为止,每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比好多回才能缠绕上去的还多。
决心和志愿使脑筋得到新模式,不在于下决心志愿的时刻,而在于决心志愿发生动作的效果的时刻
上帝的馈赠
肌肉或脑部做新式的活动,当时不能再做下去了,但休息一两天,再来练习,不少时候,我们的技巧会忽然进步,会使我们自己也诧异。
培养习惯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然而这一机制,看起来更像是上帝的买一送一的赠品。但是这个和“不要有例外”冲突吗?
请注意,上面话有一句,“当时不能再做下去了”,也就是说,上帝是不允许你作弊的,只有在不能做下去状态下,休息两天,才会有新的进步。
总结
普通人抱怨性格,聪明人利用性格,通过刻意的练习,我们可以养成任何习惯,成为让自己佩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