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吉祥物引发的话题
昨晚,央视春晚官方微博公开了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的设计原稿及立体效果图。结果,收获无数吐槽,让广大网友在沉寂了一段平淡岁月后,又有了发挥段子的良好时机
听听小朋友的声音
我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样:乖,一个红绿灯啊。可随后多年形成的“问题不止一个答案”的思维,让我做了以下两件事情:第一,我给敬爱的郭老师发了这只猴子的图片,让她帮忙转给她10岁的女儿豆豆,豆豆在微信里欢快的回答:真可爱,好有趣。第二,我和12岁的小外甥通了一个简单的电话,然后把图发给他,问他第一反应,他的回答和前面那位小姑娘出奇的一致:很可爱的小猴子。大家发现没?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只猴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丑,甚至是具有可爱性的。那么我倒有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越大,越开始有了更多的吐槽呢?
先分享一个故事: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创新思维,当时的授课老师叫崔晨丹,一个说话很有魅力的女人。她拿出了一副图:一个有点像古代时候的单轮小推车,然后让我们评价这个车子。我的同学七嘴八舌,有的说手柄太长,有的说样子太丑,有的说不太稳定,总归一大堆的问题,崔老师听完笑呵呵的说:难道你们就没有人觉得它其实还不错吗?或者有没有人觉得它至少是辆车,给我们省了很多体力呢?要知道,这个工具的发明可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步,不亚于杠杆原理。”
很多年过去了,这个课堂互动我一直记得。阐述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成长的有点太快了,然后迫切的想向这个世界表达自己的聪慧,而忘记了当初最美好的纯真。十岁或十几岁的孩子第一认知是“好可爱有趣”,可十几岁以后的人就变成了“这只猴子真丑”。我常听一句话叫“越长大,越孤单”,可我们孤单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呢?怎么莫名就变成了越长大,越怀疑,越怀疑,越批判了呢?
我理解的吉祥物
“吉祥物”,我试着百度百科了一下,但是出来的内容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可读性,我还是试着自己做一个解读吧。沈敏特教授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有一条是:他很推崇中国的汉字,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有意义。我对此深表赞同,所以今天也愿意试着去做一个拆解来分析。“吉”,上面一个士字,代表着人物,下面一个“口”代表着言论,也就是人在张口说话。我在中学时候背的最熟的一篇课文叫《口技》,其中有段话是这样:“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如此多的人同时说话,自然是有很多的声音发出的,但是“吉”自己很少出现,它一般都会和“祥”在一起。“祥”是什么?左边“衣”为丰衣,右边“羊”为足食,那么“吉祥”合在一起就是“大家一起说穿暖吃饱”,也就是表达美好祝福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明明仅是一个“表达美好祝福的物体”,社会大众却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美丑上呢?这种单纯的美丑评析,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事情的本身。“康康”吉祥物的设计师是韩美林,就是北京奥运会“福娃”的作者。他在设计作品的时候,用了水墨这种中国元素,颜色配比也考虑了中国风搭配,那张官方附带的“康康”名片也是费尽营销人员的心,语句介绍带有很强的传播性和趣味性,可如此灵感+用心造就的成果却被网友单纯的美丑所淹没,不得不说可惜
最后再留点话
我拒绝这种二元对立的评价事物方式,任何一样东西的存在都有其合乎规律性的东西。并非“原来不是美就是丑”,可能“只不过是你天真的以为”。中学政治经常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观,难道大家忘了2014年南京青奥会那只二胡卵子最后成功逆袭的案例了吗?如果您现在下言过早,也许会反过来抽自己的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