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阶段以来特别喜欢跟这个马上幼儿园毕业的小家伙一起玩了,可能是因为他慢慢长大了点儿,亦或是我慢慢变老了点儿的缘故(貌似这是句废话),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他话越来越多了、问题越来越多了,互动性比较强了。
小家伙经常针对一些事情有自己很鲜明的观点和充分的理由,除了表达的时候稚声稚气,且有时候因词汇量储备的不足而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而顿住之外,经常说的很在理儿,这一点真是让我诧异。
说实话,有些事情上从他那里还真学到一些。可能是他还没有被社会浸染,想事情或者看问题的时候都非常的“简单”或者叫“纯粹”,这种“简单”或者“纯粹”恰恰是我们大人们欠缺的。
世界本来就应该是简单的,我们所谓的聪明让人与人之间,让事与事之间,进而让整个世界变得复杂了。我们大人们可能是“真聪明”,但绝对不称不上是“智慧”!
难怪2500年多前老子就看透了这一切,直呼“复归于婴儿”。
上个周日带小家伙去图书馆,当然去的是图书馆的“儿童馆”,小家伙非常的开心,因为他本身也很喜欢看书。当然,说是看书,其实就是要大人给他讲书,一般都是他看着图我们讲给他听,有时我们没空搭理他的时候,他一般就自己只能看图自己想象了,有时还能给我讲讲。
家里面小家伙的书还是蛮多的,当然不比图书馆的书,所以一到了这里就看不到他人了,像小兔子一样穿梭在各个书架通道里面。我就先找个地方坐下来等着,实实在在的“坐等”。不一会小家伙就抱着一堆书跑过来了,看着放在桌子上的这堆花花绿绿的书,我意识到今天的“作业”很繁重啊!我看看周围的其它宝爸宝妈们貌似“作业”也不轻快啊!
果不其然,讲了四五本,我就口干舌燥的,有点讲不动了。看看周围的宝爸宝妈们貌似都也不怎么轻松,有喝水的,有靠在墙上的休息的。职业习惯的想到这是一个“痛点”啊,要是有个产品可以替家长照着书读多好,且还能讲的声情并茂的,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做出来(无非是文字识别),至于能不能声情并茂这个估计以现有的AI技术能做个七七八八,产品形式可以是单一APP或者“智能硬件”之类的,表现形式比如可以是一个“台灯样式”,书放在下面然翻到一页的时候,它会识别这页的文字并开始讲起来…..越想越钻的越深,越想越得意,差点就拿出笔和纸开始画了。
然后,我一脸得意的问小家伙:“如果有个机器人陪你看书和讲书上的故事,你觉得怎样?酷不酷?这样老爸老妈就不用天天给你讲故事了。”
“机器人?真的?酷!…不过我还是要你和妈妈讲。”小家伙说。
“我去!机器人还够啊?还要我们给你讲啊?”我一脸惊讶的问。
“可它又不是妈妈。”小家伙皱着眉头抬头看着我讲。
“…." 我好像明白了!
选书、看书、讲故事要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陪伴且与孩子一起参与探索和学习知识的愉悦美好的过程,不是“目的”。反而倒是我自作“聪明”,想着怎么偷懒,怎么来用技术手段来取代这样一个美好的“过程”,来达到那个无所谓和没有意义的“目的”。简直愚不可及!
我都能想象出来,如果有这样一个产品,家长把“机器人”和孩子往那儿一扔,自己忙自己的去了,剩下孩子跟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开始了一段不和谐的时光!脑补了下这个画面,觉得好冷。
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喊着,“技术改变生活,技术改变世界”……确实,技术确实让生活改变了,技术也让世界改变了,至于是不是变的很好,我们先打个问号,最起码不全是吧。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体两面,既可以造福世界,也可以破坏已有的和谐或平衡。这些不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
谷歌创始人之一阿米特·帕特尔(Amit Patel)曾在1999年将“不作恶(Don't be evil)”定位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沿用至今,就是表达了对商业或者政权进入技术领域后的担心。“不作恶”也只是一个最低的底线!然而前两天还看到一则来自Gizmodo消息,十余名Google员工正在通过辞职抗议Google与美国国防部的合作。看样子,连这条最基本的底线也没有守住,当然,我相信全球没有守住这个底线也不止Google这一家公司,多的去了。
我放下所有所谓“偷懒”念头,喝了口水,声情并茂的给小家伙讲完了桌上一大堆的书,小家伙也心满意足的抱着读完的书按着上面的字母标识一本本放回去。
就这样,一下午来来回回读了三堆书。
收拾东西临走的时候,转头看见一位爷爷抱着他孙女在看书,一边看一边读,小女孩还一边不停的问问题,如此温暖、和谐,如此美好!
这样的画面岂是一堆塑料壳子和所谓的技术产物所能取代的,所谓的高科技技术在这样的场景下显得多余了。
走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