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散文集《树枝的疏忽》大致读完,除第一辑的忆述散文,不知为什么不太读得下去。
后面诗哲散文很喜欢,精短、诗意、灵性、纯净,不愧“天堂诗人”、“童话诗人”的称号,永葆童心的纯净。
尤其是与自然的天然亲近,多次提到〈昆虫记〉为他打开诗的大门——读到这里也很有感慨,这部自然科学名著,没有为他打开科学大门,却为他打开了通往诗性的大门。
这部著作我听散文高手说过是部绝妙散文集,也读过部分确有此感,观察细腻描写传神,就像写人的世界。
看他自己写的自传,才知他也曾炽热地投入过,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忘我地奉献,投入各项生产劳动和工作中去,76年四五运动也积极参与,但在最后撞到地面猛然醒悟,听到内心的召唤
“我要写,一生都不够”。
最喜欢那篇〈树枝的疏忽〉,谈中国古诗
“文字清简明润,如玉如天,在于它显示出的中国哲思,那一无言就在眼前”
擅长诗歌,理论文字也写得好,强调广义的“通感”,强调灵性
“天地一指,万物为马”“艺术从来不在于表现我们生活层次的‘有’,而在于表现此‘有’中的‘无’,
同时他对中国文化也有很深的体悟,他谈儒家反复强调的文化秩序
“他们强调形式,认为形式是使人世存在的唯一可以依凭的事物“(让我想到梁漱溟认为儒家理性以礼仪为外在表现的阐述)
他还谈到道家的另一端被忽略的
“也不想说道家的寂静无为,顺时而化。我想说一下道家哲学中往往被忽略的一极——‘无不为’意识的个人传统……”
认为这从庄子出发,并以《西游记》为例。
合上书后读另一书中评论家李美皆关于顾城的两文《文学与人生的两翼》、《唯美与功利之间》,结合他唯美的文字和曲折的人生经历谈他的思想性格命运,很是唏嘘感叹。
生活毕竟不是童话。
这本叫做《叠印》的书,在《牵手》中,在“最常走的是家近旁的路,街旁有售新鲜菜蔬,各项杂碎,满当当的人间烟火,每回走在这条路上,感受着丰沛的‘生之喜悦’”的语句中结束。
我觉得这段话也正好可作为我读完陈蔚文这本亲子散文集感受的一个注解:这是本温暖的书,同时也是本安静的书,可消暑热,亦可御寒。
曾看评论有读者觉得陈蔚文的小说“暖”,散文则“冷”(当然我的感觉正好相反),读这本书大约都会觉得陈散文之暖吧。母爱之情不自禁,琐碎日常生活中满是喜悦与爱意,令人感觉亲切和温暖。
如果说其他散文中尚有距离感,常作冷眼旁观状(大约因此令人觉“冷”吧),在这本书里的文字却多是坦率表露,在孩子面前坦露自己的种种不高大不光明乃至萎琐处。最坦诚的一篇我觉得是由孩子想及自己的《叫人》,这也让我想起自己,
“我那么希望你落落大方,逢人就招呼,难道不正是想弥补我不善交际的弱项吗?”
在很多篇章中都有这样的自我反省,如在此书和《未有期》中同时收入的《地下河》
“我恼怒你的那一部分,也常是我厌弃自己的那部分”。
孩子的天使表现是文集的主体,温暖、美好,也让我再生悔意,当年没有及时记下关于女儿的种种。直面自己则让人感觉亲切贴近。
母子之外还同时展现了父子及爷孙之间的种种,尤其爷孙之间很多温馨的场面,一个慈祥可爱的祖父形象也在书中不时展现。当然,善于育儿及父母与子女关系、教育的思考也是书中不可科缺少的部分。
想起周国平的《妞妞》,看过介绍,读过节选,多是生命感悟,相比《妞妞》,这本《叠印》更平实,更落在地上,更有烟火味,让人倍感亲切。
孩子是真正的天使,烟火味的童话,长在真实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