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缔结新联系,发展自我
帕克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写到:“在我写这一章的每一步思考中,我一直在经历着我主观的,和我自己的,不断更新的相遇过程,我仍然尊重社会事实的力量,但我不想借口有社会事实的作用就逃避自己的责任。”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对自己原有经验进行打散重组,利用不同的语言材料编织成一条华丽的毯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调动自己已有的储备,了解自己由哪些印象与知识构成,并且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认识。
由于社会经验的累积,我们也会对之前记住的文字有新的感悟和体会,在与不断更新的自我相遇
二、绑定输入与输出
自高中以来关注的一位学习博主,反复强调“输出”的重要性。
没有转化为输出的输入,都是在耍流氓。
有效地输出才能够强化、组织自己原先输入进的知识与经验,不然输入进的知识只能是一盘散沙,留下的是浮光掠影的印象,无法转化为个人的生产力。
为了强化自己的输出与输入,提出“轮计划”,以一轮完整的输入输出规划日常的学习经验,借鉴了二八定律,强调每有效输入8小时,就要输出3小时。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用秒表进行计时,一秒不少。
他说,坚持两个月,能有效感受到自己的思考会变得不一样。
三、对于新手,重要的不是质量,是数量。
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摄影课的教授要求他的学生拍照,他分了两组,一组要求学生在学期内拍100张照片,一组要求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拿出最好的一张。
学期结束之后,教授惊讶地发现拍100张的学生摄影作品的质量比另一组的学生高很多。
事后他总结道,因为在不断拍摄、思考,于是尝试许多方法,又在不断改进,因此最后会有很高的质量。
这一经验对于写东西也是如此。
传言村上春树规定自己每天必写10页稿纸,不管状态好或差,都要写满4000字。大文豪都要通过日常持续的产出,磨练自己的文笔与构思,何况我们这些萌新小白呢?
反观自己之前的写作经验,自己一直有隐性拖延,表现在写作的时候斟字酌句,一定要把自己的大纲,构思,文笔全部思考好,想的非常到位,才开始写作,并且非常抗拒修改。
这样的模式,产出很低,每次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产出。发布之后却得到很少反馈,匹配不上自己投入的时间精力,心理的落差感极大,给自己之后的继续写作也带来了许多限制。
所以去写吧!
坚持写吧!
这是最重要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