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十天,回来,下了火车,扑面是热烈又潮湿的空气,黏黏地把人团团围住,紧紧地裹成粽子,捂得出气不畅。简直是秒速,就开始想念起高原清凉的夏风。
然后睡了三天,结结实实的,好像把十天没睡的觉全补回来了。
然后又用了三天,来调整我的心态。因为旅行回来,感觉像从天堂坠入了凡尘,天马行空无忧无虑的日子转眼就是柴米油盐一地鸡毛。我似乎抓狂,变得烦躁。
直到军大衣周六从郑州回来,我才终于像个无比疼爱孩子的母亲,不顾三伏天的大太阳,乐颠乐颠地出去采购,然后定在厨房里,在油烟机嗡嗡的响声里,不厌其烦地煎炒烹炸,挥汗如雨。
至此,我重新回归。还是原来的味道,还是原来的配方,生活又以一成不变的姿势,幸灾乐祸地对我讪笑。
什么都没改变,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旅行?
老爹抢着答:要我说,就是家里待的太享福了,出门找罪受。
我哑然而笑。
老爹一辈子没少出门,也跑到过很远的地方,但他那是被迫谋生,做了许多苦力活,生活的艰辛是他生命的底色。当他拉着装满煤炭的架子车,饿着肚子步行几百公里回家时,沿途看到的一定是和他一样的饥饿与苦难。
有一年暑假,我们带着老爹去北京游玩。每天清晨早早出发,背着大包,装着最低五份的瓶装水、点心、水果、煮鸡蛋,甚至还有婆婆烙的大饼,然后按照头天晚上设计好的路线乘车换车。七月骄阳真似火,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老爹擦着汗,一个劲儿地苦笑,唉,哪里是出来游玩,明明是出来受罪嘛!
所以,他也最不乐意我们出去旅游。特别是最近几年,老人家没事爱看新闻,新闻里还播报XX地方的旅游大巴遭遇泥石流了,XX地方有游客被困山中了……他就在边上忿忿地说:瞎跑啥,哪里比得上待在家里,最安全,最舒服。
儿子这些年一直埋头苦读,假期补课,也只有高考结束后跟着同学一起去了两三个地方。在他心底,一定是渴望多出去走走的。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何况一颗年轻躁动的心。这些天,他正读大冰的书,“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时间里流浪。”所以,他引用了文中的故事,和我洋洋洒洒地说了一通。
最后的总结是,旅行是未知的,未知的人,未知的事,未知的奇遇,未知的心境,而恰恰是这种未知成就了旅行的无限魅力,让人心向往之。灵魂和身体,一个在路上,一个在书中。儿子羡慕那些因旅行而使自己阅历丰富的人,的确像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趣味无穷。
那么,对于他来说,旅行是开阔眼界,汲取知识,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当生活枯燥乏味时,来一次旅行,试图为生活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当我们遭遇烦恼瓶颈时,来一次旅行,以期放空自己,调整心态,加倍努力。
旅行,使我们和同行者之间更加亲密,无论亲人、朋友还是萍水相逢的旅人。旅行,也让我们见识更多的异土风情,在别人的故事里了悟人生,豁达通透。
在塔尔寺里,真正看到廊下磕长头的人,心里还是震撼了。赎罪也好,祈福也好,都像是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他们用身体丈量土地,用额头接纳光阴,一张薄席,几口干粮,就是对世界所有的欲求。
小袄从水井巷回来,惊讶地说:妈妈,他们怎把那个串珠叫计数器?我懵了一会儿,忽然想起那个磕长头的长者,席前就放着一挂串珠,每磕一个头,就拨过去一个珠子,如此计数。可不就是计数器吗?
然而,那串珠在我们眼里,是装饰品,我们更关心它和那件衣服更相配,它是什么材质做的,值钱吗……不经意的对比,仿佛临水照镜,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灵魂。
其实,很多信徒都是很有钱的。但是他们把金钱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布施给寺院或者法会,自己去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苦吗?在世人眼里,一定不仅是苦,而且又傻。那么多钱,都捐了,好可惜,像打了水漂。
这就是我们不能快乐的原因吧,想要的太多,被金钱奴役,肉身沉重,不堪其负。反而是他们,在极简单的物欲面前,由信仰引领,体味到我们不曾有过的极大的快乐。
那么,旅行也是一场修行,我们跋山涉水,忍受酷暑和严寒,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到最后,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丰盈和飞翔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