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儿时的小伙伴聊天。她说她现在的生活不尽人意,经常跟老公吵架,因为老公是个爱玩又不管事的人,家里大事小事,还有两个孩子都是她管。
她说那时候自己本来谈了一个朋友,但是跟她妈妈商量以后,她妈妈不同意。认为现在的老公家离自己家近,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硬逼着她跟现在的老公结婚了。
现在的生活一地鸡毛,只怪当时自己不懂事,她妈妈太固执。
她说我是我们村六个同龄人之中最幸福的一个。前半辈子的幸福是父母给的,后半辈子的幸福是老公给的。
我的老公也是相亲认识的,当时认为他年龄比我小,我希望找一个年龄大一点的,会照顾人的。可是我妈说会不会照顾人不是年龄问题,是性格问题,而我老公是个正直善良的人。现在看来,果然是要听妈妈的话。我老公细心体贴,事事不用我操心,婚后生活弹指一挥间,已是十多年,但是始如初见。
小伙伴说,在我们村她最敬重的人就是我妈。好女人旺三代,这话一点不假。因为我妈就是实实在在的好女人。
仔细想想小伙伴的话,结合我妈平日的一言一行,确实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三十多年前的农村,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但是也有好多家买了电视机,我和我弟弟一直希望我家能买台电视机,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家一直没买电视机,直到我和我弟弟上了高中,住校了,我家才买了电视机,算是村里买电视机较晚的人家了。
既然没有电视看,我们只能看书了。每天吃过晚饭以后,我们一家人就围坐在桌子边上看书,我爸爸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我妈妈喜欢看故事之类的杂志。我和弟弟就在他们旁边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就看他们看过的书。我常常自豪地说,我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看大部头小说了。有一个成语叫著作等身,我就是读书等身。我小学初中阶段看过的书,摞起来应该是我身高的几倍。
虽然我妈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仅仅是初中毕业,她也不懂什么叫亲子阅读,但是她能够坚持每天读书,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阅读。仅就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农村妇女相比,已经高明很多。
我妈也不像有的农村妇女,会撒泼吵架。我不知道是他们吵架时避开了孩子,还是真没吵过。在我的记忆里,爸爸妈妈吵架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更多的是一起去农田劳动,一起回家烧饭,我爸在灶上炒菜,我妈在灶下烧火。在当时苏北的农村大环境中,绝大部分都是妇女洗衣烧饭做家务,可是我爸爸烧饭做菜毫无怨言,应该是我妈妈调教的好?
我弟弟去县城上高中的时候,家人给他买了一辆捷安特自行车,当时是600多元钱,在20多年前的农村,绝对算的上是贵重物品。可是等周末我弟回来的时候,却是坐别人的车子回家的。他说自行车被别人偷了。当时我妈只说了一句:“破财消灾,再买一辆吧”。没有责怪我弟弟一句,反而安慰他半天。事后我妈还悄悄的跟我说,你不要去怪你弟弟,把车丢了他已经很难过了,他也不想这样。
当时我妈一定没看过《为一杯倒掉的牛奶而哭泣》,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沉没成本。但是她仅仅从自己善解人意的本性出发,就能够明辩是非。
还有一次我跟我们村几个姐姐去水库玩,一辆摩托车从我们旁边呼啸而过,紧接着一件东西从摩托车上掉了下来。我跑过去捡起来一看,竟然是一个钱包。正当我们几个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那辆摩托车又转回来了。我很自然的迎上去,把钱还给他了。回家后告诉我妈,我妈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应该还给人家。可是跟我妈在一起的大妈却说:“你这个憨丫头,不能说没看见吗?或者拿一张(钱),几个人买冰棍吃也好”。
《后汉书》中有一篇《乐羊子妻》的故事,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交给他的妻子,但是他的妻子劝他把金子扔了,因为“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我妈不懂这些大道理,但是以她朴素的价值观教会我们孰对孰错,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我和弟弟,从小品兼优,长大后也都各自有了幸福的家庭。村里人常常羡慕我妈命好,说她有一个好儿媳妇,一个好女婿。但是我知道,我们的福气都是妈妈给的,我们有个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