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有一种幸福是和外孙一起看《音乐之声》
外婆有话说
前些日子,我和外孙去看音乐剧《音乐之声》。因为走错了一小段路,我俩赶到保利剧院的时候,剧已开场。可是一路上,两人没有一点埋怨,外孙紧紧抓着我的手一路小跑,还是乐呵呵的。下楼梯的时候,他挽住我的手臂,嘴里不停地叮嘱:“小心!小心!”被呵护的感觉真好!
待换幕的间隙,我们才得以进场。走进黑黑的空间,小手拉着大手,从没松过!这一次的迟到,是一种对错误后果的体验,也是文明观剧的一次礼仪教育。
这部音乐剧用音乐讴歌了“爱”这个人类永恒的母题——情人之爱、父子之爱、家国之爱——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早已耳熟能详、却依旧打动人心的故事。
1938年,修女玛丽亚成为了奥地利海军上校家的家庭女教师。她教会孩子们游戏、唱歌,也用音乐融化了上校冰冷的心。
灯光暗下,舞台亮起,幕布徐徐拉开,当上校用口哨呼唤家人时,场内一阵欢笑,孩子们领略了咋是军事化的氛围;当16岁的女儿与送电报男孩相会的时候,孩子们是否在眺望成长中花样的年华?当德国纳粹占领奥地利时,上校带领他的孩子们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合唱一曲《雪绒花》时,孩子们如此生动地感受家国情怀;当《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勾起了我几许的回忆,给我一种美的享受。
剧间休息的时候,我举目四望,观察剧场的观众:他们是一群可爱的普通人,有的带着眼镜、有的长发披肩,有的成熟睿智,还有许多与外孙年龄相仿的儿童。共同的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一副岁月静好的表情。难怪剧场里不断发出孩童的欢笑。当台上的表演富于幽默感或比较夸张的时候,下面就会回应一阵童稚的欢笑。这是清一色成年人的观剧现场所没有的景象。他们都特别快乐!这种快乐,像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因子,总会时不时被音乐点燃。剧场里,这些孩子是天生的人气王,每一次音乐响起、每一次互动、每一次高喊,都有他们的全情投入、拍手或随声附和,剧场里久久回荡着他们清脆的笑声。他们的自信,清晰地写在他们稚嫩却充满神采的脸上。我无疑被这样一种氛围感染,沉浸在欢乐之中。当其他的孩子在埋头题海、神色黯然的时候,这群孩子却在体会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他们的眼睛充满了光芒。我想,孩子通过音乐剧,在揣摩各个角色的过程里,体味百态人生,观赏另一种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关于修道院、德国占领奥地利、男爵夫人、战争……这些外孙所陌生的内容,我正好借机从人物入手给他普及一下西方的宗教,还有纳粹战争,相信这种直观的学习比书本中得来更让他记忆深刻!
和孩子们一起看儿童剧,让我这个外婆级的观众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童真的单纯和欢乐,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在戴红领巾时,我第一次看话剧,就是看儿童剧《马兰花》,至今还印象深刻。我认为,儿童剧是孩子们的“特殊课堂”,在剧场能看到活生生的真人表演,台上台下当堂交流呼应,游戏性、参与性强。孩子们单纯天真、爱憎分明、反应强烈。两个多小时里,亲情、爱情、爱国之情融汇在一起,倾注在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之中。生动的舞台演绎了这样一个事实:和孩子们相处其实很简单,爱与音乐就是最好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