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他们的故事,是从朋友的口中,她说,她看到这些人在摆摊,她都会买一些东西,即使对于她来说,那些东西没有用,她也会买。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和妹妹一起去玩儿,遇到一位老人在卖东西,她说妹妹看到老人摆摊哭了。其中的感情我并不懂,但从那以后每次看到摆摊的人,都会多看两眼,体会他们的生活。
直到这次,能有机会走近他们,去探知他们的生活。我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1.卖手工艺品的小妹妹
我们走到她们面前,她们刚刚出摊摆好物品。这是两个小姑娘,姐姐17岁,今年在当地的一所技校上学,就读学前专业,妹妹12岁,刚刚上初一。她们摆摊的物品是由妈妈进货,她们在这里摆。
姐姐和妹妹似乎不太爱说话,我们问一句,她们答一句,有的时候会腼腆地笑一笑。就在我们访谈中,有位游客来买东西,询问价格的时候她们也是问一句答一句,给人的感觉是对摆摊经营不太熟悉。但我们了解到,姐姐也是从六年级的暑假就开始摆摊,摆摊的收入可以支撑自己的零用,而现在摆摊的目的除了贴补家用以外,也为自己筹学费。
“一天能卖多少钱?”
“卖不了多少钱,昨天她(姐姐指指妹妹)从10点到下午1点,卖了50多块钱吧。”
她们的经营是露天的,如果雨小的话,他们会拿一个透明的袋子盖在上面,自己打着伞,如果与太大的话,又没有游客,她们就会结束一天的摆摊。
我们逛了一圈往回走的时候,又看到了她们的摊位前围着客人,姐姐和妹妹依旧坐在那里,耐心地回答着游客的询问,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招揽游客看她们的东西的行为。
2.卖豆腐花的奶奶
刚刚进入古镇,我们就被在亭子下面摆摊的奶奶吸引住了,豆腐花、绿豆沙、糍粑,凉粉,我们看到一旁的牌子上写着她卖的东西。她的摊位根据这个亭子的大小而设计,右边是她的物品,左边摆放了一张桌子,旁边有四个小椅子。我们坐下来,一边吃东西一边和她交流。
奶奶在这里摆摊已经三年多了,儿子一家都在外务工,自己因为要照顾孙子才回到这里。之前有土地,以务农为主,但现在土地被国家征用了,人们的生活反而不比从前了,从前能种地,家里人可以吃自己种植的果蔬,但现在没有可种植的土地,必须去购买,可旅游景区的物价很高,如果只靠儿子一家在外打工,很难保证家里人的生活质量,不得已,出来摆摊谋生,至少减轻孩子们的经济负担。
我们手里的是凉粉,也是别人的生活。
奶奶每天所赚的钱也与古镇的客流量有关,有的时候每天可以赚一百多,有的时候也就几十块钱。她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选择准备不同的物品,早上的时候会卖糍粑,中午到下午的时候吃豆腐花和绿豆沙的人就会比较多了。
“您每天都在这里吗?这里还挺好的,不至于被雨淋到。”
“没有,今天来早了,可以占到这个位置,要是来晚了,就得找其他地方了。”
言语中,我们听到了对于今天所占位置的自豪,也听到了不知明天是否要风吹日晒的无奈。
奶奶很健谈,和我们聊着自己的生活,聊着自己的摆摊经历。在我们逗留的时间里,也相继有人在她这里买豆腐花或者绿豆沙。
3.卖冰激凌的大哥
这是一辆流动的车,一个冰柜,有雪糕,有冰激凌。
我们走过去,每个人买了一个冰激凌,开始了我们与他的交流。
他很耐心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
“您什么时候开始摆摊的牙?”
“我是14年回来的,之前在外面打工,14年回来后就开始在这里摆摊了,我和我老婆两个人,她在另一边摆摊。”
“您现在卖冰激凌,那冬天呢?”
“夏天卖冰激凌,冬天卖糍粑,看季节,哪能冬天也卖冰激凌。”
“你们给钱了吗?”大哥很真诚的问一句,我们赶紧给他看了一下付款的图。
“你们一天大概能赚多少钱?够不够基本的生活?”
“一天下来嘛,人多的时候生意好的时候,能赚几百块,生意不好的时候都赚不到钱的。满足基本的生活还可以,我们要求也不高。”
我们走了,想起来那一句:“你幸福吗?”大哥说:“我姓周,哈哈。”摆摊不易,但快乐也不易。
4.卖龙血藤的大叔
第一次看见大叔,是在我们去餐馆的路上,我们对他背着的东西比较好奇,于是多看了两眼,他问:“龙血藤,买点吧?”我们摆摆手,摇摇头。
第二次看见大叔,是在我们进古镇之后,他坐在石头上,前面摆着两堆龙血藤,依旧是问我们:“买点吗?”我们笑着回应。
第三次看见大叔,是在路上,他一前一后挑着两捆龙血藤,和我们介绍,它的功效,它的价格。
于是他成了我们访谈的对象。
大叔每天要徒步一个小时从家来到古镇卖龙血藤,再徒步一个小时回到家里。
“为什么要到这么远的地方来卖?”
“因为这里有人买呀。”
大叔说着,言语中仿佛为自己能有这样的选择而感到骄傲。
大叔的生活很不好,他一直在向我们介绍他的家人,他说这是我的老婆,拿出照片给我们看,还说老婆没有户口。我们揣测可能以他的经济条件,能够找到一个没有户口的老婆已经很不容易了。最让我们觉得有所触动的是,他看着我们一个小伙伴的破洞衣服,跟她说:“你穿好一点。”
乍一听是笑话,再一听是泪水。
5.卖糯米的奶奶
雨过天晴,旁边的各种小摊开始了雨后的营业。
我们被石头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吸引了。她背靠着石头,头顶上是撑起的一把伞,她的面前是一个煎锅,锅里面有圆形的东西,也有长方形的东西。在之前的走访中,我们从没见过这样的东西,于是好奇心让我们停下来了。
“这是什么?”
“这是辣椒,这是笋。”奶奶一边用筷子指,一边告诉我们。
“啊,辣椒还可以煎?”突然被自己的孤陋寡闻震惊到。
“这里面是糯米,很好吃的。”
我们坐下来,这里总共有两张桌子,一张桌子靠近奶奶,另一张桌子离得稍微远一点。
10元六个,奶奶给我们各盛了三个。
“您是刚出摊吗?”
“没有,我早上九点多来的。”
“刚才下雨的时候您怎么办?”
“我就去那里躲雨,雨停了再出来。”之前下雨的时候我们就在讨论,这些摆摊的摊贩怎么办,但听了奶奶的话,似乎这是常态,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或者怨天尤人的。
奶奶告诉我们她老家就在附近,但现在不住在这里了,二十几年前就搬出去了,黄姚古镇开发的时候也没有享受到好的福利。现在和儿子一家住在外面,自己盖的房子,儿子四十多岁了,以给人盖房为生。孙子在外打工。家庭的经济状况还可以,平时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来这里摆摊,卖点东西赚点钱,也和大家聊聊天。东西都是自己做的,基本每天都能卖完,赚几十块钱。如果卖不完的话,就拿回家自己吃。
来来往往有很多人,有的人停下来照顾奶奶的生意,奶奶很热情,和我们分享她卖的东西,好像卖的不是东西,而是生活。
没有遇到他们之前,我会和朋友的妹妹一样的感受——他们真可怜。
遇到他们之后,攀谈几句之后,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并不可怜。他们还可以通过摆摊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比起之前没有这个途径,那时的他们才可怜。
就像一个小组在汇报的时候分享的那样,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同质化比较严重,每家都卖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赚钱?!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看到的不是这些,他们看到的,他们感受到的是——我赚钱了。
如果我还会为他们的故事而感到难受,那不是因为他们的故事,而是他们的眼界。
人大致会在两种状态下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生活,一是看到有的人的生活不如自己,二是不知道那些优于自己现有的生活是什么模样。无论哪种,都是认知的局限。
世界那么大,那么美,你却不知道。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庆幸,这种感觉他们感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