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环境思维+结果思维)有感
在阅读完该章节后我不禁想到了最近爆火的一个词“打工人”。你是不是在朋友圈看到过这样的“励志”语录:“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靠认真,你是奋斗者;只有靠摸鱼,你才是真正的快乐!”这些调侃式鸡汤,迅速蹿红了各大社交平台,无数“打工人”纷纷打卡点赞,互道早安。谁能料到看似不经意的一句玩笑,竟然引发了无数青壮年的共鸣。很多人笑笑就过了,却往往忽视了背后隐藏的问题。
各位“打工人”扪心自问:你们真的有在努力吗?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是“yes,我每天都在认真完成老板任务”很多人认为自己很高效,比如:我花60分钟就背了120个单词。这事看起来确实很努力很高效,但结果呢?3个小时后你是否还记得所有的单词拼写?6小时后?12小时后?一天后呢?答案可想而知,英语考试前的能记得十位数以上的单词就不错了。比这更努力的人大有人在,但能做出成绩的人不多。就如同作者粥左罗所言:“拿不到结果的高效,是最大的懒惰”。因此,我们要关心的是真正的目标,而不是无意义的高效的自我感动。
这时候可能会有人来问:”不对啊?我好好地完成了老板给的任务,这就是我的目标啊!不,“工作任务”其实不是目标,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比如:老板让我向100个人推销产品,我推销了200个人,超额完成了目标,但是最终只有20个人买了产品,这是成功吗?众所周知,老板的重点是卖得出去多少商品而不是向多少人推销。向更多人推销”只是我们卖东西的手段,“把东西成功卖出去”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同时,卖出更多商品的我们,也会更多被上司看重。所以,为了拿到更好的结果,我们要学会区分手段和目标,别把手段当目标。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要定下明确的目标,问自己“我最终想要的结果是什么?”比如,我想彻底把微积分理解清楚,那我就要弄清楚我到底是哪里不太懂,把我不明白的地方搞懂这就是我要的结果,而有针对性地刷高质量题只是我达成目的手段。其次,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问问自己“这些措施对于实现我们的目标真的有帮助么?”,还是拿攻克微积分举例子,想一想“我写完这些题真的能解决我的数学问题吗?”在认真理清以上两个步骤,我想我们离想要的成果不会太远了。
当然,肯定还有人会说,我做到了以上步骤但我还是没能达到我想要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给的答案是:环境。作者认为环境对我们潜能的激发作用是隐形的、缓慢的、潜移默化的,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视的。
《菜根谭》里有句话:“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一种每句话都顺耳好听、每件事都称心如意的环境当中,就是把此生泡在毒液里。
人是环境的产物,你浸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长成什么样的人。在明白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后,我们要明确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提起环境,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物理环境。我们的认知会被物理环境影响,比如,很多同学会说我在学校学习的效率远远高过在家,在图书馆学习的效率超过在寝室,这就是物理环境上带来认知上的改变。相对单一的物理环境能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帮助我们提高效率,提升认知度。
其次,是我们的信息环境。小米创始人雷军有一句火出圈的话:“站在风口上猪也会飞起来”。我们有幸成长在一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每日接触信息的数量更是呈几何数增长。据某网站调查,如今纽约时报一周的信息推送量相当于1846年一整年的信息量。当然,关键不在于信息输入的多少,而在于我们输入信息的有益性。雷军的机遇不是因为他站在了风口,而是因为站在了正确的向上的风口。汲取周围有益的信息对我们个人知识的获取和心智上的充盈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最后,作者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比较陌生的朋友“圈层环境”和“行为环境”。只有同一高度上的云才会相遇,处工作伙伴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发奋学习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声音:“啊?你在学习啊,别学了,别学了!”“我都没写,陪我玩嘛”如果在我们学习中遇见了这样的人,可以的话尽量淡出对方的交友圈吧,去找那些更尊重你学习时间,亦或者愿意与你一起努力的同学。同样的道理,想要高效处理事情的你,会选择平时更勤快的同学合作,还是更懒惰的同学合作?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选择了适合合作的对象,接下来就是开展合作了。圈层环境的选择会为我们接下来行为环境的形成至关重要。“三和青年”是近年来典型的快经济时代的产物,很多笔者、记者想一探究竟,有一位笔者深入地和青年们生活了三个月,结果他真正地成为了他们之中的一员。很多人觉得是他自制力不够,意志脆弱。这样的结论是对行为环境的轻视。在一个班级里,超过60%同学不学习,可能就会带动20%摇摆不定的同学跟他们一起玩,最终想认真学习的那15%也会心神摇曳。从众心理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多和优秀的人一起行动,这本身就不会有任何害处。
最后,希望大家能在这篇小小的短评中有所收获,持续优化个人环境,培养出自己的结果思维!
(本文创作的目的是分享与学习,部分内容摘自《学会成长:爆发式成长的25个思维模型》,如果您认为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文作者,我们将会第一时间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