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对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进行定位,并作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要假大空,必须详细而具体。
2019年学习计划
日期: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写作目标:成为儿童心理学方面写作达人。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写作变现2000+。
阅读计划:坚持每天阅读一个小时以上,并收集和整理各类写作素材。深入阅读20本书,其中十本心理学相关书籍,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其他十本为文学类,小说类,职场管理和沟通类书籍(书籍正在挑选中)。
写作计划:持续写作,从阅读的书籍中挑选十本,写10篇讲书稿。在今日头条上更文20篇以上。并每个月总结复盘。
团队计划:加入“百人稿费优秀作者团”,跟着大家一起写。
第二题,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或者拆书稿,讲书稿字数为7000-8000字,拆书稿一本书写5篇,每篇字数为1500-2000字。
《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讲书稿
你在教育孩子时犯过的错 都会成为他长大要还的债
一
各位爱读书的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本次要为大家解读的《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本书共21万字,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胡琳编著。本书将会引导大家,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而有效地教育孩子。
2013年初,北京海淀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那就是著名的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的强奸案”。当时只有17岁的李天一,伙同另外四人,对一位22岁的酒吧陪酒女实施了“轮奸”和殴打。这五名犯罪嫌疑人中,有四人当时都是未成年人。实施犯罪强奸五人,最后都被判刑,得到了法律的制裁。李天一更是被判处了10年的有期徒刑,刑期最长。对于受害人来说,也算是伸张了正义。
案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仅因为这是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还因为李天一的父母,都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社会上很多人都说这孩子坑爹,父母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因为他的行为,给父母抹了黑。但是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不仅是看他犯罪行为的本身,更应该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去探究这一犯罪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
其实就在这起恶性案件发生的前两年,还发生了一起“李天一打人事件”。在北京海淀区一小区门口,因为停车,让车的小摩擦,两位年轻车主,向一对夫妇实施了3分钟的殴打,鲜血从夫妻二人的头上流到了脸上,事后缝了十几针。其中一位殴打实施者就是李天一,当时才15岁,只是一名中学生。而他当时座驾,是一部没有牌照的宝马。这可是很多成年人都买不起的交通工具。打人后的李天一,因寻衅滋事罪被劳动教养一年。2012年9月刚刚劳教解放,半年后就犯下了更大的罪行。
无证驾驶,无照驾驶,未成年人饮酒,酒驾,殴打他人,强奸。从这一连串扎眼的字眼中,可以迅速勾勒出一个问题少年的形象。但与之对应的却是,李天一取得了很多未成年人难以获得的成绩。4岁成为中国幼儿申奥大使,5岁学钢琴,8岁练书法,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获奖一大堆。如果没有这起强奸案,高中毕业的他应该是出国留学,未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或者其他领域的人才。这本该是他正常的人生道路,但他却要在监狱中渡过十年。所以与其说是他在坑爹,更应该说是他父母的教育在“坑子”。
在一个采访节目中,李双江曾大谈育儿经,在被问到是否会打孩子时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就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教育当然不是要打孩子,是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李双江是老来得子,看得出对李天一的宠爱,甚至是溺爱。不过正是因为他家庭教育的失败,让李天一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重要的教育,没有之一。家庭教育的关键期在13岁以前,因为13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13岁以前属于儿童期,13以后就进入了青春期。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可塑性极强的,正因为可塑性强,才是家庭教育中最有效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或者这个时期教育方法不正确,最后即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是徒劳无功。比如李天一,骄横无度成为了习惯。即便他这次没有因为强奸案入狱,未来也必定会因为其他更恶劣的情况入狱。因为他的行为模式已经定型,很难改变。
在动漫电影《大护法》中有句台词说的到位:“成年人,都是出了窑的砖,定了型,改不了的”。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儿童》中写到: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心理学家利希特指出:“对孩子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童年时代,在这个时期,他开始通过和别人的交往给自己的生活添加色彩,效仿别人的生活,任何一个新上任的老师对他的影响都不会超过他的前任”。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都明白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童年的影响最大,而童年的影响又会影响人的一生。那如何在孩子童年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教育呢?《13岁前,妈妈要读的心理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孩子13岁之前家庭教育问题,引导父母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而有效地教育孩子。全书分为14个章节,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来教育孩子。
第一个重点是:建立情感依恋,获取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第二个重点是:培养良好性格,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个性
第三个重点是:塑造阳光心态,积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
我们先来了解下第一个重点内容。
我们都知道,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但是在生命发展的初期,人却是世上最“笨”的动物。当然这个笨需要打引号。主要是指行动能力上的。很多的小动物出生几天就学会了走路,找东西吃。而人起码要三个月才能学会翻身。
不过人一出生,就掌握了一个很好的技能,这个技能可以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获得快乐。那就是哭。哭是因为有痛苦,比如饿了,拉了,身体不舒服了,痛了等等。哭了就有人给吃的,哭了就有人抱抱,哭了就有人关注。
婴儿,最初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跟母亲或是照顾它的人建立联系,形成依恋。依恋是依靠加爱恋。依靠是行为,是小的或弱的,对比自己大的或强的人,做出的一种亲近行为,并在这个亲近的过程中产生了爱恋,形成了情感寄托。并且这个爱恋产生后,如同成年人的恋爱一样,是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的。
孩子的依恋,是从需要解除痛苦开始的。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完全没有办法靠自己的能力,去解除痛苦。他只能依靠母亲或者照顾他的人。所以小孩对依靠的人,产生情感依恋是一个必然,只是依恋的对象是谁而已。
心理学家认为,婴儿的情感依恋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0-3个月,婴儿对每个人的反应是一致的。3-6个月,开始学会认人,对认识的人索取拥抱。会排斥不认识的人。6个月到3岁,会对一直照顾他的人,在心理产生深深的依恋。这种情感依恋会对未来的行为,认知方式和社会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情感依恋是一切心理问题的基础。
这个影响力有多大呢?我们来看看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十一岁的时候,责打太监已成为家常便饭,我的冷酷,无情,惯发威风的性格,劝也劝不过来”。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找来我的老师。跟我讲历史上英主圣君的故事,讲仁恕之道,但对我完全没有作用。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我恶作剧行为的,是我的乳母王焦氏。她一个字不识,也不会讲大道理,更不会讲圣君故事。但当她劝我的时候,我却觉得她的话是不好违拗的"。
王焦氏给溥仪喂奶九年,对小皇帝的行为控制力,远远超过他的亲生母亲,也超过了德才兼备的老师。正是因为王焦氏在给溥仪喂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情感依恋,让她拥有纠正溥仪不良行为的心理资本。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定八十”。讲的就是在三岁以前,与孩子建立情感依恋的阶段,抚养人对孩子影响巨大。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家庭就是孩子的全世界。所有的教育,几乎都是在家庭内部完成的。孩子通过自己感官,去接触和认识这个陌生的,全新的世界。抚养人带给他的观念,将会不自觉地印在脑海中,并对未来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比如我们都见过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两,三岁的小孩突然在家里或路上摔跤了,很多隔代抚养的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赶紧把小孩抱起来,各种安慰。然后拿着扫帚,去打摔跤的地方,附近的凳子,还会不停说都是因为地面不平,凳子不好,搞得我们宝宝摔跤了,把凳子打烂,把地面踩平等等。这种将自己的过失,归咎于别人的观念。如果反复在孩子耳边,眼前上演。未来当他碰到类似的情况时,也一定会下意识地做出同样的反应。这就是观念对行为的影响。
那作为父母,如何建立跟孩子之间的情感依恋呢?
我们刚才提到过,孩子建立情感依恋的对象,是照顾它的人,并不一定是父母。这个现象在留守儿童中表现的极其明显。很多留守儿童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依恋,要远甚于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只能完全依赖别人,无法自己解决问题的阶段,频繁帮它排除痛苦,获得快乐的人,就会成为情感依恋的对象。而要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依恋,父母应该竭尽全力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轻易把孩子给别人照顾
不要轻易把孩子给别人照顾,尤其是在孩子一岁以前,都说怀胎十月,不如抚养一年。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节奏快。很多年轻的夫妇,在生完孩子后,由于工作的原因,会选择把带孩子的事情交给老人或保姆。这样做相当于把自己本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了别人,而作为父母也错过了,和孩子建立情感依恋的最佳时期,也将失去对这个孩子的教育的心理资本。这种“只生不养”的方式也必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要时刻保持关注和安抚情绪
依恋是孩子与抚养人之间的情感维系的纽带。建立这条纽带最直接的方式是“满足需求”,要满足孩子的需求,就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孩子哭泣的时候,父母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孩子对陌生人或陌生的环境产生焦躁和恐惧时,要积极安抚,让孩子获得安全感。父母需要明白,孩子认生不是胆小,是正常情况,正因为有着对父母的依恋,才会对陌生的人和事,产生排斥心理。
3,要不断和孩子进行正常交流
孩子小的时候完全靠感官来接触世界,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很多。比如触摸,肌肤接触,说话等等。尽管孩子还小,但他(她)对身边的人是有反应的。可以听出身边的声音,认出身边的人轮廓,闻出妈妈的味道。所有的身体接触,声音,人的样子,味道都会成为孩子认识和接触世界的方式。
这些方式中影响最大的是语言,都说父母的爱都是唠叨出来的。父母对孩子的唠叨,不仅传递着信息,更传递着浓浓的情感。父母有多爱自己的孩子,你看他们给孩子的称呼和语气就知道。同时言语的沟通,也可以加快孩子的语言发展。语言发展好的孩子,也更愿意接触人和社会。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二
刚才为大家讲述了第一个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重点的内容。
第二个重点的内容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个性。
我们都时常听到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那到底什么是性格,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对性格的定义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首先,性格是后天形成的。其次,性格是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形容一个人性格内向还是外向,自私还是善良,冷漠还是火热。这些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词语。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跟其他人产生了社会关系,才会暴露出性格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2004年的时候,北京发生了一起恶性案件,四个未成年人绑架杀人案。后来这四个未成年人都被判了刑。其中,两个主犯被判了无期徒刑。当四个人得知判决结果之后,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悔改之意,反而相视一笑。笑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没有判被死刑。人性冷漠至此。
这四人在作案时都是未成年人,其中三人已经辍学,属于在社会游荡人员。在侦查的时候发现,四人都不是来自所谓的“问题家庭”。他们的父母,也对子女出现这样的恶劣行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在心理学专家的介入下,发现四个孩子的性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任性。做事全凭高兴 ,只考虑自己。
任性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方式,是不良性格的典型,主要表现为自私,冷酷,自我,不在意他人等。这些问题都是再儿童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性格特点实际上父母性格特点的写照,是父母训斥和管教的结果。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因为孩子太小,任其发展。认为长大了就懂事了,从而忽略对其良好性格的培养。而性格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就是儿童时期。因为孩子性格的形成,是父母与孩子互动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行为方式。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就开始了。任其发展,培养出来的就是任性的孩子。
那如何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性格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好的沟通习惯,鼓励沟通。
我们刚才提到了,性格是一种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既然是社会行为方式,就需要与人打交道,而打交道就免不了沟通。孩子早期能接触到的社会单元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沟通习惯和性格的第一场所。
孩子成长到2-3岁的时候开始慢慢学会说话,这个时候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他(她)只有表达出来了,你才能教育他,引导他往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多了一点自主性,学会说话了。但是有时候,孩子就是能说话却不说,用哭闹的方式表达需求。这个时候做父母的,要开始学会对孩子说“不”。这种想要东西,得不到就哭闹的行为,就是任性的雏形。这时父母需要改变孩子的沟通习惯,让他学会用语言来正常沟通事情,而不是用哭闹,耍赖。同时作为父母,也要学会尊重孩子,跟孩子站在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沟通。好的沟通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社会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好的性格。
2,防止出现自私冷漠,替人考虑
自私冷漠,是孩子发展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因为孩子小的时候,他的行为主要是以索取为主。只索取,不付出,这可以说是自私冷漠的源头。
自私冷漠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是不太可能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这也是性格和思维方式最相近的地方。既然性格是一种社会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时,完全不考虑他人。这个人的社会性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防止自私就要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利他,替人考虑。比如帮助家人做一些能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耐心,等待家人一起吃饭等等。
3,防止出现娇气脆弱,学会坚强
经常听到社会上,出现一些高校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有的学生学习优秀,但就因为恋爱上的挫折,与他人的一点点小冲突,就跳楼,就自杀,鲜活的生命说没就没了。
坚强的品质,需要在小的时候就培养,慢慢才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最好的做法就是带领孩子一起运动。让孩子体验到身体上的疲惫,痛楚,然后坚持下来后的那种感觉。既能让孩子运动强身,还能教会他们敬畏生命,学会坚强。
三
以上是第二部分的重点内容,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个重点内容。
第三个重点内容是:塑造阳光心态,积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心态,就是心理状态。既然是状态,就会存在起伏变化。引起变化的根源,是心理对外部刺激的一种反应。不同的反应,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尤其是对不良刺激的反应,将会把人的行为,带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比如遭遇不公正的对待,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是消化不良情绪,把影响降低。用消极的心态面对,就会扩散不良情绪,将影响加倍。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所以心态,虽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但是能影响一个人是否快乐。
林清玄是台湾著名的作家。有一天,一个朋友买来了笔墨纸砚,请他提几个字,准备挂在客厅。林清玄只写了四个字“常想一二”。朋友有些纳闷,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林青玄解释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但却有一二事是如意的,快乐的。我们生活中,要时刻想想那让人快乐的一二成事,不能被那不如意的,八九成事打到。
正如上面所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如意的,总会被各种困难和艰辛困扰。孩子也会慢慢长大,离我们远去,独自生活。总有一天,他需要独自去面对生活中那些艰难困苦。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一直陪着他,保护着他,为他遮风挡雨。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他如何面对困境,用阳光的心态去走出困境,找到让自己快乐的密码。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心理支配的。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孩子的“心”开始。培养孩子健康的,阳光的心态。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
那如何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积极阳光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生活场所。阳关心态的培养,就是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生活,本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父母在应对困难中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待困难的心态。比如作为父亲,遇到工作和生意的难题,尽量不要将压力带到孩子面前,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更不能将消极的情绪,释放释放和发泄到孩子身上。这就需要父母在遇到困难时,自己首先要保持乐观积极,以身作则,才能正确的去教育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塞利格曼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心态是乐观还是悲观。
所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不是说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会遇到困难,而是遇到了困难,乐观积极的去面对。不要将消极和悲观的情绪带到家庭教育中。因为长期不良情绪的累积。一定会投射到孩子未来的生活中。
2,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并用
成年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对待一个事情,是积极还是消极,主要取决于获得感和成就感。这个获得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让孩子拥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赏识教育就是要在孩子身上发现闪光点,比如孩子讲礼貌,爱做劳动,爱学东西等。对好的行为,给予真诚的奖励和表扬,让孩心里充满成就感。然后引导孩子在自己优秀的领域,不断去尝试和积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并让这种行为成为习惯。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设计了一个房间,把房间里的,所有日用品,都按三岁小孩的身高和成年人的身高比例,对应放大。比如孩子身高0.9米,成年年身高1.8米。那孩子对应成年人的身高比,是1比2。那房间里所有家具,电器,日用品都按照成年人的身高放大两倍。这样成年人走进房间时,会发现自己上不去床,拿不了冰箱的吃的,看不到桌面上的东西,发现不了高空的危险等。经过这样的测试,成年人瞬间就能体会到,儿童面对世界的无助心理,以及不能完成一件事时的挫折感。孩子从弱小无助一步步长大,一定会碰到挫折。父母要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孩子所面对的挫折,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同时也要给孩子适当的压力,让他在挫折中学会积极应对,健康成长。
3,摆脱心理障碍和负面情绪
有的孩子因为某些身体缺陷或是在抚养过程中受过伤,受过惊吓等,会产生比较严重的恐惧,自卑,胆怯,焦虑等情绪,严重的会导致心理障碍。比如有的小孩从高处跌落过,不小心被开水严重烫伤过。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不自觉产生焦虑,甚至是恐惧。
作为家长要理解和重视孩子内心恐惧的问题,引导孩子说出和面对这些恐惧。多给孩子积极的,正面的心理暗示。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交,建立自信心,摆脱负面情绪。
三
好的,说到这里,本书的重点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本书的价值是引导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和有效地教育孩子。并提出了三个重点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建立情感依恋,获取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
第二个重点是:培养良好性格,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个性
第三个重点是:塑造阳光心态,积极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是不可逆转的。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错,就有可能一直错。但孩子的成长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塑造孩子的最有效时期就是儿童时期。
父母要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过程,也要学会从心理学角度,去引导孩子成长。只有明白了孩子在成长阶段各种心理问题,才能有正对性地,正确和有效地教育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爱孩子,更要懂孩子。
做父母的要明白,你在教育孩子时犯过的错,都会成为他长大要还的债。
以上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恭喜大家又学完了一本书,谢谢大家。
(755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