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辉,男,9岁,是我所在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不够稳定。性格内向,胆子小,害羞。在学校里,很少与老师、同学们交谈,老师找他谈话,他一声不吭,两眼无神,面无表情。上课时无精打采,总是愣神,总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平时独来独往,爱在一旁观看别人的活动,自己很少参加。他的父母在离家二十公里远的地方开了一家小诊所,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爱,母爱,家长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不够,常常好多天不打电话,忽略了与孩子的内心交流,使他终日闷闷不乐,从来没有看见他脸上有笑容。
六一儿童节前夕,班里排练节目,班主任小毛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将他劝说着参加了班级跳舞节目。临演出前的第三天下午,班主任带领学生去楼下练节目,就差小辉一人了,毛老师说,课间休息的时候,女生小悦在过道里与人玩耍时不小心把小辉差点碰倒,他凶巴巴地说:“碰我干嘛?”小悦怯怯地说:“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干嘛这么凶?”小辉上前拍了一下小悦的胳膊,“不是故意的,为啥不道歉?”,小悦哭着说:“我还没来得及道歉,你就凶巴巴的对我!”不甘示弱的小悦还了一下手,就这样俩人互不相让,打了起来,小辉把小悦的胳膊挠破了点皮,出了些血,一下子把俩人都吓坏了,都哇哇的哭了起来,直到被班长拉开,告到毛老师那里。毛老师了解了情况,安慰了小悦,厉声让小辉回座位反省去。结果大家都下来练节目了,他却在教室里一直哭。于是,我派人去找他,他躲在教室里哭着不来,说是不参加表演了!这怎么行呢?还有三天就演出了。又派人去叫他,他说无论如何是不跳舞了,他都伤心的想死掉算了,还演什么节目啊!作为副班主任,我决定帮年轻的班主任毛老师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她的后顾之忧。
我来到教室里,只见三四个同学在安静的写作业,小辉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右臂向前伸着,五个手指死死的抠着课桌边,左臂折弯无力的搭在右臂上,下巴顶在上面,两眼木呆呆的望着桌面,两行泪珠无辜的挂在脸上,悄无声息,眼睫毛都不眨一下。其他孩子见我进来都向我问好,但是他却无视我的存在,毫无反应。我想,得跟这个孩子好好谈谈。
我柔声让其他孩子全部出去,他们不解的看着我,我说我想跟小辉说说悄悄话,不方便让他们听,请他们回避一下。他们懂事的点点头,轻轻地出去了。我给他轻轻擦去了脸上的泪痕,想先安慰一下小辉,问他到底咋回事?有什么委屈?我可以帮助他,可是他就是一个字都不说。我就问他妈妈这几天回来了没有?他才慢吞吞地挤出两个字“没有。”(我心里一高兴,看来这是打开小辉话匣子的突破口啊!对,就跟他谈谈父母的话题吧)妈妈给你打电话了吗?他依然面无表情的挤出两个字“没有。”一下子眼睛一挤,两行热泪滚滚而下。(这才是孩子最伤心的啊)慢慢的,小辉打开心扉,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跟我聊起了爸爸妈妈的情况,字字句句表达着对父母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我了解到,小辉的妈妈好久没有回来了,他爸爸每天回来也很晚了,他很想妈妈。小辉情绪反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典型的缺少家人爱的关怀。
此时我还想起前不久的一天中午,他爸爸在班级微信群里发的寻找小辉的信息,说是头一天因为一件小事批评了他,结果第二天中午放学他就没有回家,直到上学时间到了,都没有找到他,很是着急。通过与家长电话沟通了解到,原来小辉经常无缘无故地躲藏起来,任凭家里人有多着急,不找到他,他绝不会自己出来。找到后,问其原因,就是不吭声。搞得父母家人十分费解,而且替他担心。联想出走事件,更加让我确定这个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情绪低落,才会容易情绪失控。
我摸摸他的头,抚摸着他的胳膊,看着他的眼睛,听他讲述自己的心里话,一会儿他就打开心结,不再哭泣。在我的鼓励下,愿意继续参加节目训练了。来到队伍里,我没有说小辉的事情,而是对孩子们说,人来齐了,大家抓紧排练吧!孩子们不再关注小辉的事,认真练起来。小辉也暂时忘记不愉快,和大家一起认真排练节目。
后来,我继续关注小辉的情况,发现集体活动时,他一个人躲的远远的,就不厌其烦的把他叫到自己身边来。课堂上,只要他举手,就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他,让他在同学面前好好表现。对小辉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夸张性的表扬,使同学们羡慕他,接近他,让小辉增加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我和毛老师鼓励小辉把自己高兴的事向知心朋友、老师、家长诉说,让别人共享欢乐。拉近大家与小辉的距离感,给他营造一个简单愉快平等的交往空间和机会。让同学、老师对他表现出亲切,关怀的态度,并诚恳地说明老师愿意帮忙他,使他产生信任感。
我还与家长持续联系,争取得到家长配合,让家长对小辉多施予爱心,从生活细节、学习方面入手,让他逐步感受到父母的浓浓暖意,体验到亲情的温暖。
在学校里,我常常指导他交友,鼓励他多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课外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丢沙包、踢球。让小辉与大家一齐参加,增进交流,使之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并感觉生活完美,友谊可贵。渐渐的,小辉合群了,同学们也都能和他一起愉快的玩耍了。
通过大家的关怀与帮助,小辉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开朗了许多。找他来谈话,已经有问必答。他也有了自己的好朋友,并经常与他们一起活动,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更为可喜的是,他会主动向老师问好,同学们还能常常看见他盈盈的微笑。
这个案例使我明白了,家庭教育的失误常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如果我们家长和教师不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很可能会引发孩子心理上的一系列问题,但如果能及时发现,及时化解,还是能够弥补修复的。一般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玩好,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但他们忽视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心灵上的慰藉,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家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因此,我们教师应与家长紧密结合,寻找孩子的"病根","对症下药",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