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时是“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知识,本单元知识是前面20以内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延续。由于有了前知,在进行口算两数减两位数这节课时,我采用的是“自主阅读文本”学习的方式。具体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环节:自主阅读课本11页例题。在自主阅读时我并没有给孩子提任何要求,这样有的是深入阅读,有的是无目的式阅读。看大家都读完了,教室里没有了读书声。我下了课本反扣的口令后问“课本上给出了几个问题?”
有说“两个的”,有说“三个”的。
问: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折扇比水杯贵多少元?”
我随机板书:求x比x贵多少钱?
问:贵这个词可以用哪个字来代替?
生:可以用多来代替
补充板书:求。x比x贵(多)多少元?怎样列式呢?
生:45-34
问:课本上给你呈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34分成30和4,45-30=15,15-4=11,所以45-34=11
问: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口述一遍他的说法,同桌再互相说一遍。
问:你能给大家出一道同类型的算式吗?
生举例解答。
第二环节:
问:课本上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你还记得吗?通过刚才第一个问题的分析干扰后,大部分孩子已经忘了刚才读课本的内容。只有几个孩子还有印象。
生:求书签比折扇便宜多少元?
问:这里的便宜可以用哪个词代替?
生:可以用少这个字来代替。
板书:求x比x便宜(少)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解答?
生:45-28,先把28拆成20和8,45-20=25,25-8=17。所以45-28=17。
同桌互相说一遍解题方法后,问“还可以怎样算?有列竖式计算的。
问:你能举同类型算式吗?这时一生举例“88-25”。
待举例生话音刚落,另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质疑,“老师,他举的例子不合适”,这时班上其他同学也愣住了,咋不对呀。也有缓过神的,“就是,不对,该举退位减法的例子,老师说的是同类型的算式,他举的是不退位的例子”。这个生成带给我惊喜,原本举例后想来一个俩问题的对比,还没到那个环节,学生就自主学习发现了,真是善于观察思考的孩子。
问:“不改变88-25这几个数字,怎样调整就可以符合要求了呢?”
生:85-28,82-58
那男生口述第一题的解法,女生口述第二题解法。(再次理解算理)
第三环节:
问:刚才有同学说课本还有第三个问题,是哪个问题呢?
生: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老师,这也是一个问题。
真好,对,这也是一个问题,那我们根据什么素材来提呢?
生:根据例题中给出的四种商品的单价。
现在小组成员按组长的分配来合作完成这道题,每人提一个问题并解答一个成员问题。(合作完成,老师巡听)
问:刚才小组合作提问题时,谁提的是加法问题(一少部分举手)。许是受这节课的影响,当问及谁提的是减法问题(多半举手)。
再问:除了加法问题和减法问题,还可以题什么问题?
生:乘法问题和除法问题。
问:“可以提哪些乘法问题?”举例
生:“买两个折扇多少钱?45×2”,“买8个钥匙链多少钱?8×8”。。。。 融汇贯通后的 同类乘法问题越来越多,有能用乘法口诀直接给出答案的,有涉及到后续学习的多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问题的,不能直接给出得数的。但是孩子们对于乘法的意义理解在这里显眼包体现。
问: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买一个水杯的钱能买几个钥匙链?34÷8”,“买两个折扇的钱能买几个钥匙链?(45+45)÷8,45×2÷8”,“一套书签有4个,共28元,平均每个书签多少钱?28÷4”。。。。老师,这里有的是有余数除法。
关于第三个问题,我想,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对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意义的理解已超越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我惊喜与孩子们现场生成的问题和分析。
第四环节:
问,孩子们,现在统览课本第10,11页,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关于两位数的问题,有加法,有减法。
生:在口算时,都先把一个两位数拆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然后再依次加减。。。
当大家都说着自己的发现时,乐群举手说:“老师,这是按照问题列式解答的,为啥横式后边没有单位,最后也没有写答,那我们做题时还写吗?”
这是本节课带给我的再一次惊喜,是呀,数学具有严谨美,为啥现在课本上给出的解答不规范了呢?又该如何要求学生进行规范答题呢?群策群力,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教材上的不严谨,日常答题应按规范答题来书写。
反思:本节课由自主阅读开启,目的在于考察孩子有没沉浸式体验阅读。通过反扣课本分析汇报问题及解答方法来进行强化算理。其实整个过程带给孩子对于数学文本阅读的指导和思考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本节课其实有三处对比,其一是同类型算式对比;其二是不同类型算式调整成同类型算式对比;其三是两个课时的对比。通过三次对比强化,自然生成的精彩带给我惊喜多多。
在提问题并解决环节,跳出本节课看问题,就题拓展发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学过的知识,迁移没有学过的等等,让我看到了单一知识和多元化知识的巩固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
本节课,没有引睛的导课,也没有诱人的情境,但满满的40分钟的数学味儿很浓郁,数学思维的引导和发散很是到位,学生的生成很精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自主阅读交流汇报中收获更多的思考。自我感觉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