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句话,“很多人常常拒绝学习,他们拒绝学习的理由和那些痴迷学习的人一样——不知道它有什么用。”说实话,我参加双证班学习DISC之前,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可我寻思着总不会有啥坏处,就懵懵懂懂地来了。
双证班里有这样一个说法:
如果你把DISC只当成课程,你得到了知识和参考资料;
如果你把DISC只当作工具,你得到了软件和测评报告;
如果你把DISC只看作学问,你得到了视野和经验之道;
如果你把DISC只看作平台,你得到了资源和人脉外脑;
如果你把DISC视为一个大家庭,学会主动分享和走心付出,你将收获无数家人的温暖和五湖四海的后盾支持。
那DISC于我而言是什么呢?好像似乎可能是上述的每一项?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还是懵懵懂懂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我推开了一扇新的门,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面授课后的21天陪伴已经差不多要一周了,每一天都有一个主题,我没有去看完全部F85小伙伴们的输出,但是我们组的所有输出我都认真地看了。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点是,明明是一样的主题,每个人的理解、感悟或者说所得都很不一样。“不一样”本是理所当然的事,首先大家的DISC特质不同,再来人生阅历、写作风格等等都各有特点,这本不是件稀奇的事儿。但是似乎是因为接触了DISC,接触了凡事必有四种解决方式等等新的观念,再看这些“不一样”似乎又有些不一样。额,好绕。
我很喜欢去看大家伙儿的文章,自己的经历是自己通过试错得来的,阅读别人的经历扩展了学习的范围,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或者教训,常常可以转化为自身拥有的知识。除了他人的经历可以给自己以启发,大家在文章里体现的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也很有趣,包括写文章的方式等也让我学到了不少。我印象挺深的是廖老师有一篇文章里由一个太极图和影响人生命运的十大因素联系到了DISC,我没怎么看懂,但还是觉得很有意思,让我看到那十大因素我不会想到那些,但他进行了他的分析,我读到了,我再去有自己的思考。“写字的快乐并非来自表达,而来自这些文字所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自己,无论是对周遭还是对内心,都是如此。”
以前,可能会用“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界”安慰自己不被他人理解,现在,开始感恩“我们来自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