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大学这个说法似乎有些歧视性,可能伤害了很多人的感情,但是现实很残酷,中国1000多所大学,现实中就是被划分了不同的层次。从国家层面就有985、211、一本、二本的分别,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与无所谓。
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由原来的100万上升到700多万,从竞争选拔的相对难度来说已经大大降低,那就意味着即便985、211大学的升学门槛也已大大降低。因此,很多企业已经将招生的入围条件限制为一本、211或985院校,通过这种选拔来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流大学与一流大学存在哪些不同呢?不做学术层次的讨论,仅列举一些点进行说明讨论:
1、学风不同
一流大学的学生大多学生可能忙于做实验、写论文、做演讲、搞创新和各种学习培训,二流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在打牌、喝酒、谈恋爱和玩手机。最终导致的结果不言而喻,一个是四年充实的学习生活获得沉甸甸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提高,一个是稀里糊涂浑浑噩噩的混沌四年全然不知当前世界的发展。
2、学术水平不同
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差异,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视野,如果老师都越少前沿的探索与学习,那么学生学习到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如果老师都没有好的课题项目,那么学生的课题只能是闭门造车;如果学校都没有某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机构,那么学生更加无法参与与感受。
3、校友资源不同
知脉、人脉和金脉是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知脉是人生发展的硬件重要性不用说,人脉则是人生之旅的经络。当下的社会是一个网状结构,通过各种连接关系,促进个人、团体与社会的发展。同学情是一种纯洁和稳固的感情,同学关系是一种可以助力自我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事业发展上同学关系能起到重要作用。可是你会发现,若干年后名校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政府、国企、上市公司的核心骨干、高管或创业领袖,二流大学学生发展好的在概率上远远低于名牌大学。
本人毕业于国内一所知名的测绘类学校,所读专业不是学校的核心专业,多年以后发现核心专业的校友都担任了重要岗位,但是本专业的同学大多还是属于非主流的岗位,但是不排除一部分优秀的仍然出类拔萃。
何种原因导致自己没有读上满意的大学呢?可能是高中阶段不够努力,也可能是高考发挥不好,也可能是智商不如别人。曾经有人统计,99%的人能否成功远远没有到拼智商的程度,在努力和勤奋层面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起因已经不重要了,面对现实寻求突破与改变才是正道,否则会面临各种问题,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找不到工作,其次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很多企业都表示宁愿要一个应届毕业生培养,而不喜欢毕业一年而找不到工作的人,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能意味着求职者态度有问题或者能力有问题,总之是很有问题。由于所读学校或个人能力原因,即便勉强找了一个不如意工作,很可能工资与福利不到位、企业管理不成体系、缺少核心业务与产品,在这种企业无论是经济上、技术上和管理上都很难得到提升。在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因为不能形成有效的积累,对于自己职业发展就没有多大的助力,回头看仅剩下蹉跎岁月。
对于二流学校的在校生尤其是有追求的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现实差距对未来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核心是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能考上大学说明智商没问题,没有考上优秀大学说明不够努力被高考这个筛选工具惩罚了,那么接下来就很简单了,答案就是:通过向榜样学习、通过学习培训、通过完成挑战性工作,全方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有位很棒的老师说人生成长的三种方法,持续学习并实践、跟随能力超凡的领导者、完成超越能力范围的挑战性工作,通过学习、总结、实践、分享,这样的不断持续磨炼过程,必能成就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我有一个朋友读的大学并不好,毕业后在一家小企业做技术支持工作,后来机缘巧合进入一家发展迅速的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方面的公司,我那个朋友十分努力,总是喜欢说一句话“没问题”,其实很多事都很难但是他都抗过来了,背后查资料、加班、找朋友帮忙,但是时间久了员工都认为他是一个能力出众的人,领导认为他是一个很靠谱的人,所以众望所归的进入领导岗位并获得公司期权激励。后来他告诉我公司在2014年1月在创业板上市了,经济条件变得更好了,并被任命为控股公司道亨时代的副总经理。
所以,即便我们读的大学很一般,但是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能力,最终是可以拨云见日前途无量的。当下最重要的是努力,把时间用在学习上、用在实践上和用在与良师益友交往。学习什么?学习演讲、学习沟通、学习营销、学习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学习塑造性格。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专业讲座、专业课程实践、企业实习和社交活动将大学四年过的充实而丰满。通过持续努力获得丰硕成果,在毕业季让用人单位刮目相看,满意的工作自然可以期许,有这样的素养就是进行创业也大大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这样的经历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将发挥重
很多学校的教学体系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存在高校教育与实操的衔接空白,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一次内部分享中,恒华科技研发中心总经理孙敏杰向我们讲解了全栈工程师的概念,大致是说软件工程师不能局限于某个语言、某个技术,而是要对脚本语言、客户端开发、WEB开发、移动端开发,关系数据库、内存数据库、键值对数据库,应用部署,大数据分析等等都有全面的掌握,如果项目不是很大一两个人就可以搞定全部工作。这个理念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十分符合互联网时代快速迭代、高效产出的要求。这种理念付诸实践能够很好的解决大学教育与企业需求间存在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他们已经通过视频、作业指导和项目实践的方式进行了成功实践,协助多家企业通过O2C的方式进行在校生的培养并指导。
孙总的研发和运营团队将这种成功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并产品化,期望让更多在校生和在职人员收益,近期将推出基于互联网的“课+”在线教育平台,据介绍这个产品是一个半公益的项目视频课程全免费,作业指导和课程实践初期也是免费的,后期也仅仅收取一个基本的运营费用,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的传播,并期望成为服务于企业和求职者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