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栗子树
大概从前几年开始,关于旅行的言论渐渐俯拾即是。
有人说,一个人的旅行,能在路上遇见未知的自己。
有人认为,情侣结伴的旅行,是检验真爱与否的试剂。
还有人提出,旅行,是为了拓宽思想的广度和生命的深度。
也许旅行的意义就在于此:途径自然,感悟生命;与自我融合,与朋友融合,与大千世界融合。
所以,不管花少团被贴了多少标签,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场旅行,它本质上展现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
与自我融合
在前往雨林深处探访部落的时候,轮船在茫茫水域中航行,天意向晚,暮色四合,清风徐来,灯摇影落。
在这样一个如梦如幻、意蕴悠远的场景里,钟摆也仿佛摇得极慢。
老张如是说:
我相信这是老张梦寐以求的旅行方式之一,因为他是一个愿意、也会寻找机会反观心灵、进行对话的人。
我也相信这个时候,河面上的风已经吹到了他心里,他真正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在大自然的年深岁远中渐渐沉淀和放松。
船驶在河流中,像是胎儿处在母体的中心,被温暖和空旷所包裹,仅凭内心去感受自我、领悟世界。
所有的安排都正当其时。造物主不问世事,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母体,它只会在恰当的瞬间轻易的渗透到个体的思维里,把一切都调至刚好的频道。
于是,万物之间生出了彼此相和的韵律。
于是,人开始了心灵和精神的探索。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在寻找一盏灯,而那盏像金桔般美丽的灯,也许就在河流纵深处。
· 与朋友融合
团体是在一种利益或事业中联合起来的任何数目的人,大多数人之间的交往和了解都是在团体活动中完成的。
在狂欢大冒险任务成功后,老张对他们的团体作出了这样的总结和期许:
小孩子的字典比成年人少了顾虑与隔阂的概念,成年人的思虑中多了整体和包容的考量——这两者若是能综合,大概就是理想的相处模式。
只是如同年龄的增长不可逆一样,成长中剥离、吸收的理念也很难再打破、取舍。所以关于人与人的关系有太多中庸的论调,却极少恰如其分的实践。
因此在团体中,往往需要通过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自身——这既是促成个体成长的过程,也是不同的人在一起磨合、促进整体相融的过程。
一周以来的朝夕相处,七个人的磁场在时刻不停的互相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对话和细节中体现,尤其在经历狂欢节上的花车表演这样的大型活动后,他们对于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增添了更多的维度。
身历狂欢和雨林的七个人,与走过荒漠和孤独的柏霖哥互相遥望。在旅行的早期热身之后,在惯性的相处方式形成之前,他们八个人迎来了会和,开始新一轮的际遇、了解与融合。
所有满怀期待的遇见,都是刚刚好的开始。
· 与异域融合
在《花少3》中,有一处非常重要的元素是:异域文化。
对于文明,学界有一个笼统的说法即为西方文明主动,东方文明主静。而实际上不管是热情奔放的西方文明、还是沉稳内敛的东方文化,不管是原始、还是现代,不管在文明的碰撞中存在更多的是差异还是相似,但只要有一点共通,便能彼此相融。
那就是对生命的认同。人不可能完全认同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甚至一个人,但会认同生命。
认同的基础是尊重,后续是相融。
身处被誉为“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巴西狂欢节时,老张感慨:
是的,在随意一处热诚而友好的街头上,你都可以翩然舞蹈,纵声歌唱,释放激情与活力;
而在盛大节日的背景下,在全球直播的镜头里,漫天华彩,万人空巷,作为中国团体登上花车,这份参与就不仅属于个人、游客,还多少带上了国家和民族的符号。
在拜访热带雨林深处的神秘原始部落之前,我想他们的内心必是谨慎忐忑的。当走进部落里,问好、易服、绘面、品食、射箭,参与他们的仪式,跟上舞蹈的节拍,心里绷着的弦渐渐放松后,他们才会开始细细打量这仅存在于电影和教科书中的文明。
老张说:
从人类学、民俗学、心理发展等角度来说,每一个文明都有过渔猎采集和自然崇拜的阶段。生长于现代社会的我们一般只能在文字作品和出土文物中回溯先祖经历的那段刀与火的历史,但在进化中遗传下来、沉淀在精神里的潜意识,以及留存的原始记忆仍然存在。这大概就是共源感觉的由来。
说起互通,倒有一点有意思的地方。丛林中的原始部落必然掌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则,而发达地区的文明在经历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等阶段后,也早已进入了寻求“天人合一”的时代,殚精竭虑的探索与自然共生的完美方式。两相对照,原始丛林的生活倒颇有些中国传统文化里世外桃源的意味。
处在陌生的情境时,人总会不由自主的在记忆中搜寻过往的经验。
大雨过后,晚霞满天,一天的行程已至尾声。小船回航的途中,在那片未知的水域,老张看到了熟悉的天空。
随后他唱起了歌。
在同样粉蓝色的天空下,在歌声与浆声的相合中,屏幕上展现的似乎就只像是一场简单的旅行,无关节目,无关拍摄。
歌声清冽,马达嘈杂。在那一瞬间,我脑海里掠过了许多的画面:
我想起了寻梦的长蒿在柔波里撑起的一船清辉,想起了穿越世界之旅开始前一晚的碰杯,想起了在这珍贵的世间,水波如此温柔……
而这世界上仍有很多的未知和遇见,《花儿与少年》还会带来更多的惊喜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