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论是在读到《城南旧事》,还是看《城南旧事》电影的时候 ,耳边总是会响起小主人公林英子问的那句话:“我分不清楚海与天,我也分不清楚好人与坏人。”是啊 ,我们在她这个年纪 似乎也是分不清楚好人和坏人的。同样的,只见过蓝色天空的我们 ,只听到书本里描述的大海也是湛蓝的,所以我们也分不清天与海 。
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我们也能够分得清天与海了 ,可是 就算分的清楚 ,那又怎么样呢 ,还是有许多事情让人防不胜防 。
就像《城南旧事》这部电影里的一问一答 ,英子问爸爸:“爸爸,贼长什么样 ?”爸爸说:“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 一双眼睛,一对耳朵, 一个鼻子,一个嘴巴。”
看到这个回答我觉得也是这样,一个贼真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印记 ,并不是像某些小说里描述坏人是那样描述的 :
江玉郎初次亮相,与其父江琴一样,也猥琐得很。他是一个男仆,也是笑咪咪的玩弄工具。他一会儿可怜巴巴,一会儿满脸杀机。他居然在“迷死人,不赔命”的笑咪咪面前装死,居然躲在粪坑下面挖出了一条求生之路,连见过大风大浪的江鱼儿也不得不赞他一声“天才”!
摘自 古龙小说《绝代双骄》
诚然好人和坏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楚 ,他们极其善于伪装 ,因为坏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色眯眯的 ,或者青面獠牙的;而好人呢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温文儒雅的,或者待人和善的人;因为人性总是有复杂的 ,这便说明了一个问题,人是多面性的 ,有真君子,也有伪君子 ,这个真君子可以参见狗咬吕洞宾中的那一个典型事例 ,如苟杳和吕洞宾的兄弟情义 ,伪君子可以参见金庸武侠小说的头号伪君子岳不群 。
此时的年纪,我觉得每看一遍《城南旧事》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初看的时候,我觉得小英子,有很多时候都想帮助别人 ,她的心地是好的,但却是好心办了坏事儿 。后来想想,这也是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使然吧。
比如她为了帮秀贞找到她的亲生女儿小桂子 也是很用心,从来没有嫌弃她是个疯子 ,也正是因为小英子才加速了秀贞鱼小桂子的离去 ,如果在那个倾盆大雨的晚上,她们母女没有相认 ,她们没有去赶火车找思康 ,或许一切还是个好的结局。像草堆里的那个人,若不是不知情的英子告诉他那个便衣警察,或许他还可以为家里人的生计做些什么,哪怕他是以偷盗为生 ……还有许许多多没有叙述的事儿 ,但这些镜头这么一串联,却让人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 。
不过后来仔细想想或许那种结局也是必然的,为什么呢 ?假如秀贞那次没有找到小桂子,她依旧那般疯疯癫癫的说话,没有盼头也没有尊严地活着,还时刻让年迈的父母为她担心,这样死去或许是一种彼此的救赎。至于小桂子,假设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他的继父母对她不是非打即骂,就是逼着她练嗓子 ,她未来的艰辛也是不可知的 。还有草堆里的那个人,如果他一直没有接受惩罚 ,哪怕他最终把自己的弟弟供上了大学,若以后某天东窗事发,恐怕也还是会被人瞧不起,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上,必须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像他们这号人,真的没法活得安心踏实。
所以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这样轻轻松松地叙说那个时候的那些底层人的悲凉,反倒形成的一种特别有强有力的效果 。衬得人物特别的悲凉,这种艺术效果,是十分出彩的。
小主人公林英子说过:《城南旧事》记叙的是那些逝去的人和事 ,作者林海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那个时候那些人的怀念,还有对那个时代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的一种惋惜。
很多时候 ,这样的故事情节,许多人都会描述,精彩纷呈的不少 ,但往往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 ,是少之又少 。或许在那个纯真的年代,在孩童的世界,他们并没有过早的了解那个社会的险恶与底层人的不幸,作者林海英的父母也没有过早的给孩子灌输那种非好即坏的世界观 ,往往人性是有多面性并且十分复杂的 ,待到我们长大成人,这些事情在回想过来刚才明白 ,原来我们曾经也是一派天真,而如今那样无忧无虑的时候回不去了 ,唯一的一点好处便是,那个故事里那些人那些事儿,有人记得就行。
我记得,曾有人这样描述写作:作者写文章要注入一些自己情绪,这对于各种文体都适用。只要写的文章能够将情绪注入得很足,一旦情绪饱满了,文章自然丰满。
每个人都有些记忆的东西,一个人能够用朴素的语言叙述一个让人流连的世界,这便是巨大的成功了。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