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十三朝古都,古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中华文明发源之一的(黄)河洛(水)文明的中心。因其位居洛水之北,邙山之南,山南水北为阳,即称之为洛阳。
去洛阳的决定是和小徐同学在春节前定好的,节后就早早地买好了直飞的机票,本来计划在洛阳期间,把我们俩打包给洛阳亲友,就可以不用按照攻略出游了(做好的攻略被嫌弃了。。)。结果临时被告知亲友要去重庆封闭三个月,五一之后才能回来,于是,临阵找酒店,翻出原来极简的攻略,就出发了。
Day 1 落地洛阳城
初次到洛阳,却是再次到河南。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一直是东北地区的贫瘠历史的软肋。历史,总会在再现世人过往的同时,带给人一种伤今怀古的悲凉感。然鹅(超喜欢这个词怎么解。。。啊,哈哈哈)这种感觉在见到热情的洛阳亲友的亲友们之后消失了。
图片一摄于洛阳水席园,请服务员介绍了洛阳水席的由来,其中有一道著名的水席菜品--牡丹燕菜,因形似盛开的黄色牡丹花而得名。洛阳水席始于唐代,这与其地理气候有直接关系,洛阳四面环山,地处盆地雨少而干燥。古时天气寒冷,不产水,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称之为水席,一是它的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二是一道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
图片二摄于洛河边,遥望新城区的楼宇轮廓和横跨洛河的桥灯。欣赏着沿河而建立的灯箱上的诗句,我最熟悉的就是下面两首。
唐 刘禹锡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ay 2
张继诗《宿白马寺》云: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白马寺素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由此,佛教有起源于印度,发扬光大在中国之说。白马寺内有泰国、缅甸、印度政府出资建造的美轮美奂的异国风格的寺庙群落。
从午后到星夜,从西窟到西窟,从香山到白园。
此行最大的目的便是参观有中国三大石窟之称的龙门石窟,相传隋炀帝登邙山游览,误以为此处是真龙天子的皇宫大门,此处便称为“龙门”,龙门石窟是佛教传入以来,皇家兴造佛像意志的集中体现,其中以武则天修建的面部雕刻细致、神情慈祥、温婉的卢舍那大佛群,以及宾阳洞最为气势恢宏,从东窟遥望,蔚为壮观。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象征。
白园是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的墓园,坐落于香山琵琶峰上,白居易老年时期和友人谈诗品茶之处,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之后便长眠于此。坟冢旁矗立的巨石上,刻着那首千古名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Day 3
唐朝真是咏牡丹最多的朝代了,赞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居多,牡丹也是我国的国花。此行除了龙门石窟的第二个目的便是看那满园的牡丹花,也顺便了分属于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牡丹花和芍药花的外观的区别。今年的洛阳,热得格外早,牡丹花也谢的比较快,到国花园种植区看到大片枚红色的牡丹,金黄色的便不多见了,多层花瓣的层层叠叠更显大气,单层花瓣的小家碧玉也不失去美感。
洛阳的关林是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曹操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首级于此。寺庙中因关羽得名的柏树依次为:旋生柏、结义柏,以及根据树形来命名的龙头柏和凤尾柏。古今中外祭拜人数众多,寺庙内的很多碑刻上也留下善男信女们对关羽的恭敬之情和答谢之意。
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傍晚时分,辗转到了吃货的天堂--丽景门,丽景门最早始建于隋代,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如今是洛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的聚集场所和外地游客必去的小吃圣地。相当于西宁的莫家街,西安的回民巷,保持固有风格的同时,也融合着其他各地的特色小吃。
Day 4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博物馆前言
洛阳是“天下之中”和最早的“中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30多万年前,这里已经有先民生息繁衍,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这里建立,随后共计13个朝代,历时1500多年都在这里建都。
曾经的辉煌会铭刻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洛阳,希望在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加快多元化的旅游、民生、经济等全方面发展的脚步。
再见,古老的河洛文明,再见,十三朝古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