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或许已经算是这个星球上最不缺的资源之一。
众所周知的是,地球是一个被海水包围的星球,海水中有着丰富的盐类,并且陆地上的土壤和岩石中都会含有一定量的盐分,据专家的实测表明,在海水中的盐分只不过是土壤和岩石受到雨水的冲洗溶解,流入到大江大河中,然后经过水的流动到达海洋。现在每年经过江河的流动带进海水中的盐分多达39亿吨,这也是为什么海水中有这么多盐分的原因之一,有的地质学家还会根据海水中的盐分的多少,来计算地球的大致年龄。
盐,和水一样,地球上很多,可是能够真正为人类食用的却没有那么多,我们日常所食用的“盐”是由苦涩的海水和盐湖风吹日晒,并通过卤水的浸泡熬出来的,那些经营雪白的盐粒,看着就那么的美。
在古人的诗赋中,对盐的评价也是极度的高,在《晋·左思·魏都赋》中用“玄滋素液”来描述盐卤;在《晋·王篱遒·洛都赋》中用“玉洁冰鲜”来赞美白盐。可见盐对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
盐名称以及最早的盐的记载
在生活中,盐可以没有,不过却让我们的食物少了一份味道,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一份多姿多彩。
盐的魅力在于能让我们的味蕾迅速升华,感受食物带来的美好,盐能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自然有它一定的道理,你知道最早的盐是从什么时候踏进人类的生活圈的吗?
在说这个之前,我想先说说盐的分类,这能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目前我们使用的盐主要是什么盐。
人类采盐最早使用的方法是从含盐量高的干涸河床或湖床刮下盐结晶块,后来发明了比较复杂的采盐方法,才得到我们今天食用的盐。这种原材料从湖床或者河床得来的被称之为湖“湖盐”;通过凿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制取的盐被称之为“井盐”;通过开采岩盐矿床得到的盐被称之为“矿盐”;最后一种就是我们经常听到或者食用的到的“海盐”,顾名思义海盐来自于海水。
了解完如今盐类的名称之后,我们该来了解一下盐的历史了,过去人们通常都会认为,玛雅人是生产盐的最早的人,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不过在墨西哥非玛雅人居住区(瓦哈卡)却发现更早的盐场遗迹,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利用太阳能的蒸发出来盐,在16世纪初,玛雅人就已经拥有了和盐相关的产业和贸易,贸易的商品也不仅仅是盐,还有盐衍生出来的腌制品,其中就有咸鱼和加工过的皮革等等商品。
恰帕斯的拉坎顿部落,做一个独特的玛雅人群体,他们与世隔绝居住在热带雨林中,他们通过焚烧特种的棕榈叶来制盐,并且把这种盐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易的货币来使用。
恰帕斯玛雅人的拉孔考迪亚城遗址中,有着玛雅人独一无二的盐场,玛雅人通过树干上的槽渠分流到石锅中,利用太阳蒸发成盐。玛雅人还会在蒸发锅中放进芦苇,把芦苇做成六角星的形状,在盐水足够黏稠的情况下,盐会在芦苇上形成结晶,这种闪闪发光的白色装饰品被作为宗教的供奉物出售。
盐对于玛雅人的重要性一点都不比食物差,而作为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的中国,最早采盐的历史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古时候的人并不是将天然的盐类称之为“盐”,而是称之为“卤”。古籍记载,炎帝时期,有一个叫做宿沙氏的人,开创了海水煮盐的方法,史称“宿沙作煮盐”;宿沙氏作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比较脱离于实际,而真正创造出这种制盐方式的人应该是古代生活在海边的先民,也许是先民们通过提升使用宿沙氏的制作方式来制盐,而后人则把制盐的方式归到宿沙氏的头上。我们暂且不论是否为宿沙氏所创。
我们先来《天工开物》中对盐的记载将盐的来源分为:“海、池、井、土、崖、砂石等六种”发现和食用自然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
造盐者:盐丁
历经岁月的变迁,盐逐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慢慢的也走向了规模化, 随着大批量盐的生产,逐渐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完成,而此时制盐的这一类人都会被统称为“盐丁”。
盐从海水来
盐从苦卤来
盐是盐工辛勤劳作的结晶
盐从盐丁的汗水里来
根据史料的记载,井盐生产中最重、最累的活都是役使罪犯担当的,古时候在海边终日熬波煮盐的盐民,更多的是朝廷流放在外的罪犯,后来海边煮盐的这些人被编入到“灶籍”之中。
在宋代,那些地位较为低下的人都会编入到“三籍”之中,所谓三籍就是“军籍、匠籍、灶籍”;而所谓的灶籍就是盐民。灶籍也是三籍之中最没有地位的一类人,工作生活的环境极为恶劣,经常超负荷工作,不仅如此,他们也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一群人。
《东台县志》中说盐丁们衣食住行有“七苦”,说他们“逃亡则丁口飘零,住业则宅器荡尽”逃亡或守业都没有出路,这几句是盐丁的生活艰苦。
在清代《如皋县志》中就有用到一些词句来形容煎盐的苦:
“晓露未晞,忍饥登场,刮泥汲海,佝偻如猪。此淋卤之苦也。
暑日流金,海水如沸,煎煮烧灼,垢面变形。此煎办之苦也。”
淋卤与煎盐,是盐丁中最艰苦的两项工作,淋了苦卤,煎成咸盐,盐丁造已经没了人形。可想而知盐丁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多么的艰辛。
随着时间的迁移,如今我们的制盐业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已经不再需要如此苦作的盐丁,更多的是采用机械化的操作,取代了劳动力,也让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国之大宝 百味之主
盐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其实盐业的生产也是最早的经济产业之一,正因为它的重要性,所以也让其成为了国家的垄断产业。盐税,在古代中国是朝廷最苦心经营的税务,盐税的收入也是古代国家运转的主要收入之一。
国之大宝:
最早的盐贡出现在夏朝,不过那个时候并不叫“盐税”,“盐税”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百官志》中的“凡郡县出盐多者置盐官,主盐税。”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几乎占了一个国家的GDP,在唐代的时候对盐税收入的记载就非常的明确。《新唐书·食货志四》说:“刘晏改革之初,盐利岁入才四十缗,至大历末年,猛增至六百余万緡。所以才有了这么一句天下之赋,盐利居半。”那时候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都仰仗于盐税,盐利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了。
无论盐税到了哪个朝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盐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但是盐税在古代为国家的运转注入了鲜活的力量,盐税在古代史国家财政的血脉。
百味之主:
盐税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力,主要的原因还是盐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一粒粒晶莹雪白的盐粒,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盐,品味盐。是盐给我们带来了美味,我们一日三餐的饮食生活都离不开它。
所谓“一盐调百味”烹饪调味,离不开盐。五味之中,咸为首。
古代烹饪时用盐也是极为讲究,清人《调鼎集》中提到,“做菜的时候要注意一切作料先下,而盐后放为好。若下盐太早,物不能烂。”
北魏时代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讲到:“吃盐的方法称之为:再造盐。”那时候买回来的盐,因为品质不够纯净,想要食用还需要在水中再作一次加工。就是用一个特别大的瓮,放在庭院的石板上,瓮中盛满盐,往里倒水,如果需要用到盐,就在瓮中舀取一勺,在锅中煎成盐,方可食用。
盐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调味和增强风味。人的味觉可以感觉到咸味的最低浓度为0.1%~0.15%,感觉最舒服的食盐溶液是0.8%~1.2%;制作汤类菜肴应按0.8%~1.2%的用量使用;煮、炖菜肴的时候一般控制在1.5%~2%的范围之内。
俗话说得好:“好厨师一把盐。”做菜放盐是一门大学问,而盐更是百味之主,想要获得丰盛美味的菜肴,不仅要了解食盐的功效,更需要了解食盐的用量。
关注文化历史,关注@孤篇 铭记过去,共同成长!!
我是孤篇,一个专注于文化历史的95后青年!!
本文由孤篇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