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你是否遇到了:
孩子三分钟热度,学什么都不用心;
只对看电视、打游戏感兴趣,一说到学习就犯困;
感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都是不务正业,对将来没什么太大的帮助……
1、理解并共情。
首先,需要回避的一个观点是:父母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考虑孩子的问题。如果只是兴趣爱好,那孩子喜欢的(除了超龄的、可能对身体产生危害的)都可以进行引导和培养。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所有的兴趣都有迹可循。用一句不恰当的比喻就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是宝藏放错了地方。孩子喜欢的东西,可能在当下的5年、10年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是可能在未来的20年、30年发挥作用,甚至未来可以成为他赖以生存的技能。
豆豆从4岁开始,就接触了很多兴趣爱好:画画、围棋、舞台表演、摄影、游泳、乐高……当然,大多数时候,还是需要借助“钞能力”的,而家长本身对兴趣的理解不清晰,就只能借助老师。
然而,这与我们讲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有些背道而驰了。因为孩子一开始的接触都是无意识的,觉得好玩、喜欢,才会想要进一步探索。由老师系统性地传授,就会使“主动探索“,变成了“被动接纳”,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孩子就会逐渐对此失去兴趣。
所以,如果有孩子坚持做的,不怎么需要消耗“钞能力”的,在家长眼里看着有些“不务正业”的兴趣,才是真正需要被鼓励、被引导的。
当豆妈问起,豆豆将来想做什么的时候,豆豆会说:“妈妈,我长大了想做画画家、想做老师、想做摄影师、想做主持人……”这些愿望主要来自于豆豆当前一段时间对什么东西感兴趣。
而豆妈一般回应:“真厉害,那你觉得做这些要有什么本领呢?”然后豆豆就会自己在那边说,我要学什么本领,怎么努力,最终实现梦想。这不就是兴趣的原动力,这不就是梦开始的地方么?
其实,豆妈有这些感触,还是来自于自己的童年经历的。在豆妈初中的时候,不知道是看了什么电视剧还是什么书,就特别想做律师,觉得律师主持正义的样子简直太帅了!但当豆妈和豆外婆说起自己的梦想时,豆外婆直接说,就你这学习成绩,做什么律师。一下子就把豆妈满腔的热血给浇灭了,从那之后,豆妈就再也没有想过从事这个行业,之后到了高考填报志愿,也是遵从了父母的意思,到了大学学习也没有很大的热情。
2、格局放大。
豆豆从4岁就开始学画画,一开始学的方向是“创意美术”,算是绘画的启蒙,试听了2节课,豆豆自己说很喜欢,就报了班,一路从创意美术到彩铅,如今升到了素描。
一直以来,豆妈对豆豆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要求。豆妈抱的想法是,画画可以让小朋友静得下心,图画可以培养她对色彩的感知力,画画也可以提升孩子的审美。
幼儿园大班的时候,画画老师给豆豆升了彩铅班,小学一年级又在豆外公的意见下升了素描班,在同龄孩子里,算是略有超前了。当时豆妈也问了豆豆的想法,豆豆是这么说的:
妈妈,企鹅老师让我升班,我觉得有点紧张,感觉会有点难,因为其他同学都是比我大的,感觉他们很厉害。但是我又很兴奋,觉得学更多画画的本领,能让我以后成为画画家和摄影师。
听了豆豆的话,让豆妈着实是有些感动的,这不就是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美好模样么。对热爱的事物充满了兴奋,才能愈加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闲来无事时,豆豆总会拿支笔涂涂画画,和手工有关的一些活动都有很大的兴趣。
因为目标和KPI都是孩子自己设定的,怎么会感觉学习辛苦呢?
素质教育的“大锅饭”,让大多数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谓的主课上,而忽视了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外学习的兴趣班,也是图利、图当前价值。殊不知未来社会对于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专项核心技能的要求更为突出。就豆妈感觉,这就是成“材”和成“才”的差异。
3、兴趣班不等于兴趣爱好。
豆妈在兴趣班外面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上完课乌央一下跑出来玩。上兴趣班似乎成了一种负担。不要让“家长兴趣”完全填满孩子的时间。
曾经,豆妈做家教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女生,才读幼儿园中班,周末就有7个兴趣班要上,包括古筝、书法、舞蹈、英语、口才……当时感觉相当夸张,好像是能报的班都报了,就感觉所有的“玩”的时间都在上兴趣班。豆妈就问这个小女孩,喜欢上这些兴趣班吗?小女孩说,喜欢,但是挺累的。
豆妈不知道这个小女孩能坚持学习多久,她的父母能坚持投入多久,但是只要孩子不排斥,多一项技能其实没什么不好。很多问题就在于,兴趣班只是父母的一腔热血,孩子自己不喜欢、上课不听,敷衍老师敷衍家长,那就是纯粹浪费时间,倒是不如出去走走,增加一些体育锻炼来得更加实际。
4、榜样的力量。
有次豆妈在家。闲来无事,就跟豆豆说,我们一起画画吧,我画我的,你画你的。然后我俩就坐在那里画了1多小时,谁也没打扰谁。后来豆豆画好了,豆妈还没画完,她也不会打扰我说玩别的,只是问:“妈妈你画好了吗,给我看看。”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家里有相关的从业人员的,或者父母有相似爱好的,孩子一般都很愿意模仿。
算是三代传承吧,豆外公、豆妈都很喜欢画画,所以到了豆豆,就潜移默化地对画画有热情,而且我们也愿意在画画这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父母应该是导师,而不是保姆,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带领着,而不是从后面推着走。
所以,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观察、引导、鼓励和陪伴。
平心而论,我们自己能有几个始终坚持自己的爱好呢?又有几个能把爱好变成自己谋生的手段呢?
其实,很少。
在豆妈看来,只要孩子能坚持的好的习惯和兴趣,就可以鼓励和培养,毕竟,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会学习也是每个人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