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茶”是我家乡的土话,它与城市里流行的品茶不同,品茶是一件很雅的事,而做茶,绝对是凡俗生活中的一件俗之又俗的事。
在乡镇,喝酒赴宴多是男人的事。而女人们除了平时操劳家里家外的大小事情,闲暇时间也是很喜欢聚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的。于是,镇上不知哪一年开始,流行做茶了。
所谓的做茶,其实和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的活动差不多。男人们多数是晚上聚在一起喝酒,而女人们做茶,则是在午饭时候。
配茶的菜品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季节灵活选择。不过,镇上的女人们做茶有几样标配,那就是花生糖、炒青菜、管够的茶水。这几样是不管在什么季节都少不了的,否则,成不了茶席。用镇上女人们的话来说“连花生糖和青菜都没有做什么茶哦”。
每次做茶有一个“茶头”,负责当天做茶所有材料的采买、烹饪、上桌,喝完茶后的清洗工作。其他女人可以到“茶头”家里帮忙,哪家有时令的蔬菜瓜果和特色小吃也会贡献出来,那就不用买了。“茶头”一般是女人们轮流做的。所以今天到你家喝茶,明天到她家,女人们互相串门交流感情,大家关系融洽得很。
说到配茶的菜品,就不得不佩服女人们了。正月二月里,因为家家户户都有粽子年糕发糕,还有茶泡油堆等小吃,所以这时候的菜品基本就是以这些为原材料。
粽子年糕发糕都切成厚薄适宜的片状放到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煎,待煎得两面金黄就可以夹上来装盘了。年糕和发糕因为有糖份,煎起来是很要技术的,哪家女人厨艺好,看她煎的年糕发糕是金黄的还是略黑的就可知道。
等到四月份新鲜的红薯上市,女人们的茶桌上就少不了红薯这道菜品。镇上的女人们很爱的一种烹饪手法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把红薯削干净皮,切成大小适宜的块状,洗干净沥干净水。锅里放进适量的油,等油热了把红薯倒进锅里快速翻炒,可适当加点盐,把水份稍微炒干一点,就可以在锅里放上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用小火慢慢地焖熟。这个步骤最关键的就是水量的把握,水放得太少,红薯煮不熟,水放得太多,要煮很久才能把水煮干,而且食物煮得太烂了不合适配茶。水放得恰到好处火候又掌握得好的话,焗出来的红薯又香又粉,色泽也是特别好看,诱人味蕾。
芋头和木薯甜薯等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烹饪,都是女人们做茶最喜欢的菜品。除了以上的做法,女人们还喜欢用芋头来煮饭,也是要先用油盐来炒一下芋头,再放到锅里和米饭一起焖熟,关键也还是水量要放得合适,宁愿少放点水也绝不能放多了,因为粥不适合配茶。
如果没有碰上合适的时令,市场里红薯芋头木薯甜薯等都没有,也难不倒女人们。女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巧手做出适合配茶的菜品来。
女人们最爱做的菜品一是虫仔粉,一是水糕。虫仔粉是要提前一天泡了米磨出粉来。锅里放适量的水煮开,倒入米粉用擀面杖不断地搅拌,绝不能让它粘锅糊了,煮好了起锅揉捏至软硬适度有韧性的粉团,然后扯下小段在竹制的筲箕背上搓成条状,一条条的粉像小虫子一样,故名虫仔粉。做好的虫仔粉可以直接食用。但是要配茶的虫仔粉,还需加上油盐酱醋和葱花等上锅炒。
做水糕则是要把籼米洗净浸透磨成米浆。锅里放水,水面上要放个木头架子,架子上再放竹制或者锑制的大圆托盘,等水烧开了,在托盘上倒入一层薄薄的米浆,盖上盖子把米浆蒸熟。蒸熟一层再放一层米浆,一直可以蒸到十层左右,就会在最上面那一层放点木耳肉末蒜蓉等等。香喷喷的水糕出炉了也是可以直接食用的,可是镇上的女人们依旧把水糕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加上油盐酱油葱花再炒一遍,这样配茶更香啊!蒸水糕要注意的是每一层都要蒸熟蒸透,如果一层没熟又蒸第二层了,那没熟的一层就永远蒸不熟了,不仅影响口感,吃了还可能会拉肚子。
如果懒得做,也可以直接到店里买上几斤人家做好的米粉,女人们自可以把它们炒得香喷喷端上桌来。炒粉也是女人们做茶比较青睐的一个菜品。
做茶的标配菜品花生糖虽然是家常见的,其实要做得好吃也是讲究技术的。一个是炒花生的技术,一个是煮糖的技术。花生不能炒得太过火,而且做花生糖的花生是不能放油炒的。热锅小火还得用锅铲不停地翻动,慢慢把花生炒熟。炒熟的花生盛在竹制的筲箕上,待凉了把花生衣搓掉。这样口感更好。锅里放水待水开了关小火放入适量白糖,要用筷子不断地往同一个方向搅拌,待糖煮化了就可以关火并马上放入花生不断搅动,白糖就挂在花生上了。最好的花生糖是松散的,不黏连在一块。
菜品都上桌了,女人们可以开始喝茶了。这时候男人们多数不会上桌,只拿着大碗盛了炒粉或者焗红薯等干货到另一旁吃。
做茶的茶叶不太讲究,多数是乡里人自己炒制的红茶。小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舅妈从山里瑶族人那里买来的茶花茶。茶花茶多数是采摘未开的茶花花蕾炒制而成,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我后来喝过龙井、大红袍、乌龙茶,感觉都没有老家茶花茶香。
做茶的女人们像梁山好汉一样是用大碗喝的。吃一点菜品,喝一大口茶,说说各自男人的优缺点,聊聊镇上的新鲜事情,几个女人,就能把一大锅茶喝完。
每次喝完茶大约都是下午三点左右,女人们拾掇拾掇,又得到菜市场买菜准备晚餐了。
镇上的日子就是这么悠闲。时光过得很慢,女人们的青春慢悠悠地消逝在一个个做茶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