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都在告别。每一段告别的经历都是最初离开母体的重演。失恋更是如此。
对于生命中重要人和情感的离开,在此经历的心绪历程,都会被存储在大脑中接受外界刺激的“神经元”中,成为无意识心理的一部分。你对世界的看法由此产生变化,世界回馈你的感受和再次经历到的事件形成一次蝴蝶效应。
前段热映的《一条狗的使命》中,用一条狗所经历的五次生命轮回诠释对待离别的内心转变。
第一阶段:将所有焦点聚集在对方身上:“若我能将幸福带给你,我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狗狗在离开第一个热爱的主人时这样说。就像在现实中,和每段恋情分别时,我们也似乎会这样安慰自己: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很开心,分开没什么遗憾的”;
“这么多年我对你够意思了,祝福你能找到比我更好的”……
真正离开后,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
面对生命中重要依存联结的失去,无可避免都会让我们体会到无助、绝望、愤怒……
狗狗带着对第一个主人离开的记忆来到第二世主人的身边。摇身变成了工作狂,得到巨大的荣誉和被主人需要的满足感。即使全程的表情都在说我不是真正的快乐。很像那些失恋后用工作转移悲伤情绪的工作狂人们有没有。
“我有了新的使命,又有人需要我了,又一次,又一次,在每一段新生命里,我都能发现新的意义,我尝试着理解所见一切的意义,我的这段旅程有意义吗?意义从何而来?”
幸运的是在意义疗法中将自己救赎,也就是分别后的第二阶段,回到自己内在,让情绪流动起来。很痛,但就像看牙医,你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实际上已经过去了。失恋的最初也是这样,你有两个选择:
之一:赖在过去,一动不动,缩在自己的躯壳里不再关心任何事;
之二:把苦难作为自己生命中独特的任务,像游戏闯关一般去战胜完成。这些任务(也就是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身上每个时刻都是不同的。
《活着的意义》作者弗兰克讲过他的一个亲身经历:他带着脚伤穿着破鞋走在寒风凛冽的集中营工地中,当关注着晚饭吃什么怎样跟囚头搞好关系等等这些琐碎思维的时候,感到自己受尽了折磨并且无法从中体会到半点愉悦。于是他迫使自己想象站在明亮温暖的讲台上侃侃而谈集中营心理学的场景,便成功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他写道:“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相信正是对未来的美好信念让其拥有了对当下精神世界的把握。而不至于像其他的很多犯人在失去希望和勇气的同时身体也随之死亡。
生命得以继续的来源之一是我们对于未来保有坚持的意志。意义疗法认为人的独特之处就是能着眼未来。让人建立未来的目标从而恢复自身内在的力量。
就像《伦理学》中说的一样:“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第三个阶段呢,和自己打成和解。狗狗经历了四生四世的悲苦喜乐,终于回到最初热爱的主人身边,影片的结局,它这样说:
“首先要开心,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别人,舔你爱的人,对过去不必难过,对未来也不必担忧。
只要,活在当下”
什么叫活在当下呢?简单说起来:只把关注点聚焦在当下。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中庸》早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一心一意的吃东西,走路的时候只是一步一步走脚下的路?既不生活在过去里,也不生活在将来。
无论任何形式的哀悼,乃至面对苦难后的自我蜕变,最终的目的是在自身的状态中得到解脱。这三个阶段很像以前我们说的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你,现在是哪个阶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