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预设的逻辑。
这其实是两个词,一是预设,一是逻辑。这也就是你用之间的经历建立起来的一个框架,你如何的看待这个世界,你用的都是这个框架。也就是你预先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假设。你之后的行为都是在验证你的假设。如果经过验证,事实与你的逻辑不符。你或者是改变逻辑,或者是否定事实。总之你要保证你的观点和事实相统一。
我们预设的这个逻辑不见得就是正确的,符合事实的。但无论如何你还是要有一个预设的逻辑。这是你认知世界的基础。预设的逻辑不是说一经确立就不能更改了。他只是个基础,不是固定的,你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不断对其进行修正的。做个比喻,这就像无论你向往什么方向走,你都只能从你现在所处的位置出发。你总要存在于一定的时空维度,而你这个预设的逻辑,就是你所在维度能感知到一切。
预设的逻辑是基础,同时如果你不加思考,或是说不以一种批判的思维去看问题,那么这个预设的逻辑就是制约你的因素。也就是说这个预设的逻辑对于你,有利有弊。有利是说,你不管做什么都要有个基础,他就像是你的一个工具,你凭借他可以对外界进行认知活动。而弊端呢,就是他又是限制你的条件。就像那句话说的,手里拿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这就是矛盾的地方,你需要个工具,你需要这个锤子,可是你又不能干啥都用这个锤子。没有不行,如果认为有了他就可以解决一切,也是不行。
所以你就需要辩证的看待,对待这个锤子。你不能以不变的眼光看问题,要以动态的,过程性的眼光看。这个世界都是动态演化的,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你建立的预设的逻辑也只是根据你之前的经历总结出来的。他只是一个局部的逻辑,不能代表所有,就连你之前的局部都不能代表,因为时间没有停止,你之间建立逻辑的情况变了,那么你总结出来的逻辑也大概率不再适用了。
你要有一个态度,那就是我需要,而我又不能完全的依赖这个预设的逻辑。他只是你下一步认知的基础。只要你迈出了一步,你就需要根据具体的反馈,更改或是调整你的预设。这是个循环,互动的过程。你走路会看路,并根据路况来调整自己的方向,步伐,走姿等等因素。我们认知世界,做事也是一样的,你需要根据新进来的各种信息调整你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我感觉我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不能经常的对这个预设的逻辑进行修正。一旦建立,就认为他可以用很久,让这个有色眼镜阻碍我看到真实的世界。
我今天想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能拿着一个过去的逻辑去衡量现在和未来。你要以动态的眼光看事情。要保证你可以做到随时的修正自己。时刻的对反馈回来的信息给与确认。我虽然认为我改不掉这个毛病,但你可以随时的提醒自己。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前,都是有一个预设的逻辑的。你事先就设立了一个框架,你的思考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展开的。如果你的预设条件,框架有问题,那么你的整个思考过程也就可能有问题。这就是需要你根据反馈随时的可以对自己预设的逻辑框架提出质疑。或是说从开始你就不能认为你的逻辑是百分百正确的。也就是像那个锤子的说法,你需要这个锤子来解决问题,但你也要知道锤子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一旦发现不好使了,解决不了问题了,你不是要强行的使用锤子,而是要想想你还有什么其他工具。只是也是换一种使用锤子的方式。
好像存在很多矛盾,你不能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但同时你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最终这个逻辑就到了一种态度问题。你持怎样的对待问题的态度。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证明你是正确的。你要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是为了活着,而且是可以更好的活着。这个才是根本的目的,而那个表面的正确根本就不重要。他只是为了解决你自己的虚荣心。
我的问题是什么?我的问题就是,不能及时的意识到自己逻辑框架的问题。或是说不能及时的更换看待问题的逻辑框架。总习惯拿自己当世界的中心。用自己的标准去套其他人。我们各自都是不同的系统,体系。在不同的坐标系里,他有不同的相对位置关系。用以你为中心的坐标系,没法去指导别人做事。或是说,如果你不去站在对方的坐标系中,你根本不能知道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总结说就是,你要有一个动态的视角,要根据事实做出及时的调整。发现问题要敢于质疑自己。不要怕自己犯错,而是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要记住你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证明自己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