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她突然提到:“我最近状态很不好,有时候怀疑自己得了努力焦虑症。”
“怎么不好了?具体说说”,我试探着问。
“从上家公司离职后,找工作有一个月了,一直没找到满意的。突然觉得我好失败,现在想想每天在北京生活的成本这么高,很想离开这回家去。但是回家又没有适合我的工作,看着身边的朋友同事升职的升职,结婚的结婚,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每天特别的迷茫,看不到未来的路在哪?”
……
当女生开启倾诉模式的时候,一般会很快进入一种如入无人之境的状态,我静静地看着对话框左上角“对方正在输入”之后接着另一条“对方正在输入”,消息一条接一条。没有插话,默默的对号入座,发现其实我也是个地地道道的焦虑症患者,但是可能我的焦虑并不是来自于努力,而正好相反——现在的不安和焦虑都是因为之前的不努力。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在北京,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可能要有几百万,我的家乡在距离北京100余公里的一个小县城。毕业那年,家里人的一致意见是让我回家考公务员,或者考个编制内的老师也不错。但是我很坚决的拒绝了所有“善意”的劝告,我至今仍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并非留在家乡的小县城有什么不好,而是我知道自己实在不喜欢那种到处都要靠人情关系维系的社交网,虽然舒服自在,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到50年后的结局,这很难不说是对人生一场的辜负。
如果说在那个提起来没有多少人知道的普通学校里有什么收获,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让我有一个走出小圈子,认识外面大世界的机会。小学时一个年纪一个班,我可以保持在前十名,暗自为自己骄傲;初中时一个年级六个班,名次仍然可以保持在前五十名,还是可以的;高中时,一个年级八个班,成绩徘徊在前一百名以内,勉勉强强。等到了大学,才发现:
卧槽,这哥们儿篮球打的真TM棒,成绩还这么好。
一个大老爷们弹什么钢琴,背着个吉他装什么B,还想搞个乐队?做梦去吧……
班草不仅家境好有颜值高,还是一票证书收割机,口语6得飞起,在外教课上跟老师谈笑风生,不知道比我高到哪里去了……
班长除了会在班导那里拍拍马屁干点狗腿子的勾当,还能干嘛?
但是很快,篮球高手进了校篮球队,到处比赛为学校争光;吉他手和他的乐队办的有声有色,每场晚会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压轴节目;班草高分拿下雅思托福,考研or工作,根本不care,手握国外名校的offer,坐等开学;班长凭借和老师的良好关系,平时挣到的兼职收入足够日常开支,而且拿到班导推荐,获得了不错的实习机会。
看到这些,我焦虑了吗?没有,虽然一直在为“60分万岁”努力着,但是看到身边各种人的丰富经历和不懈努力,我并没有什么危机感。是因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吗?并不是,但懒惰的惯性在麻痹这我:你很牛B。如果当时能够多问自己一句,说不定就可以早点焦虑,早点觉醒了。
你牛B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每次面试被面试官问到:说说你的优点和缺点,都会陷入短暂的一脸懵逼。缺点需要包装,尚可以理解,可是优点这种可以敞开自夸的东西,竟然也无话可说。
然后又再次发现,职场上比你牛逼的人竟然还比你努力,比你高薪的人年纪还比你小,家境出身比你好的人不仅业绩好颜值也很高……
请问:你还有什么可牛B的?
幡然明白这个扎心的道理之后,你开始慌了:我要努力追赶,我要充实自己,我要弥补以前荒废的时间。
于是,从来不运动的你,开始跑了一星期的五公里,大汗淋漓之后腿酸背痛,不过看着肚子上一圈的肥肉,也是满满的成就感呢。于是,自拍发个朋友圈吧,然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健身不知不觉就又荒废了……
于是,从来不看书的你,捧起行李箱底落满灰尘的大块头,翻了几页……哎,手机响了,看完消息刷个朋友圈吧,再看看微博?哪个明星又出轨了?吸毒队要加油啊……好困好困,明天再看吧……
于是,英语荒废许久的你,开始下载各种单词听力APP,公交地铁上的时间见缝插针的背几个单词,听几段听力。但是你发现那个小姐姐身材不错哎,旁边的小哥哥很帅啊,耳机里的鬼佬在说什么JB玩意儿?
于是,一个回合下来,你虽然没有什么实质的长进,但是!有朋友圈为证啊!我健身了!我看书了!我背单词了!我很棒!
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倦怠的久了,稍微用点力气,就容易把自己感动到不行不行的。
但是,你发现一直关注的那个大肌霸线条更清晰了,你发现那些经常读书的人已经更新了书单,你发现那个原本一口印度咖喱味口音的同事竟然可以和美国人谈笑风生了。
而你,还TM 在原地踏步。于是,因果报应般的你焦虑了,但是还要给自己掩饰一点“努力焦虑症”。
真正努力的人不会焦虑
“你是不是很久没看书了?”在确认她已经发完连珠炮一样的消息之后,我赶紧岔开话题,可以猜到如果顺着她的话题聊下去,很快就会进入死循环。
“是啊,哪有心情看书?”
“今天先试着抽两个小时把手机关了,安安静静的看会儿书吧。先解决了焦虑再努力。”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确信这样会有用,即使不是最好的办法。
《非常幸运,毕业后参与的第一家创业公司失败了》,在之前的这篇文章里,我讲了一些当时的经历,没有讲的是在公司整体的迷茫期和离职前后备受挫折的几个月我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一种近乎行尸走肉的颓废和丧气满满,每天在昏暗的房间里浑浑噩噩的度过,不想开灯,不想吃饭,在床上躺着睡觉或者准备睡觉,那种一夜暴富的功利梦被很快击碎之后的巨大落差,一时不敢相信几个月前斗志昂扬的团队转眼间七零八乱,一直坚信不疑的目标也被证实为是错误的。围绕着这个项目团团转了一年有余,当时的我却并没有独自深入的去思考过它本身的商业逻辑有无弊端,有无改进的空间,思维认知层面止步不前,各种运营技能上也同样知而不精。这是我当时总结的结论。对,我在那段时间里就是用这样一个论断去思考以后的路要怎么去走,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一天又一天的醉生梦死。
终于有一天,我睡不着了。无论如何也睡不着。索性坐起来,从促狭的桌上抓起一本书,随意的翻着,就这么坐到了天亮。初春的时节,我临时决定:出去走走。到地铁站,转到西直门,换S2线,一路狂奔抢到一个位置直奔八达岭。在山上呆了大半天时间,再次回到屋里已经是夜里十点多钟。
并不能说去了一趟八达岭就像醍醐灌顶一样开了窍,这和那帮整天喊着要去西藏净化心灵的二逼没什么区别。此次八达岭之行给我最有价值的触动就是动起来,行动起来,什么好汉坡十二坡都不在话下,去你大爷的在老子脚下颤抖吧。
人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刻意去培养的,它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只有当经历过某些事情,并且认真的去剖析深入思考的时候,才有可能让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认知障碍。进而产生自发学习的欲望。这种有明确目的有规划有意识的提升才是有价值的努力。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人对于自身的认知一般会有这四个阶段:阶段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Unconscious incompetence);阶段二:知道自己不知道(Conscious incompetence);阶段三:知道自己知道(Conscious competence);阶段四:不知道自己知道(Unconscious competence)。
很多人终生只能停留在阶段一,他们在自己的小世界活的可能不会太潇洒,但是绝对不会焦虑,因为他们缺少这种思考的意识,第三、四阶段的人大概也不会特别焦虑,因为达到这一境界之后,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或者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已经足以应付面临的问题。而剩下的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Conscious incompetence)——占据了焦虑人群的主体。若谈及解决办法,恐怕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有心去弥补提升,还是有救的。剩下的就只有——做。简简单单的去做,不要绑架太多旁的东西,同时在努力的时候,也要告诉自己,努力只是一个过程,而结果——以失败多为常见。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士兵突击》里39号高材生军官吴哲的口头禅——平常心,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