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年轻时也悄悄远游过,他那时少年意气,但大唐已经不再年轻了,天宝年间的战事差点毁了唐朝,人人都知道盛唐之音湮灭了,只是讳莫如深。
在这些讳莫如里,有不敢,不能和不忍。不忍说的那些人是大唐最忠诚的子民。大唐值得他们的忠诚和热爱。
这时候大家还崇尚写诗,周游天下是诗人的天然使命。张继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做起了一个常见的“背包客”。
没人考证过他什么时候从湖北襄樊的家里出发,什么时候到秦中帝王州,又什么时候到燕赵河北地的。他去游历,当然要写诗啦,《全唐诗》后来收录了他50余首诗,但是多数的诗都默默无闻,无人传诵。谁也不知道他看了多少日暮写了多少诗,多数时候,他就这么悄悄地远游着。这个时候的诗人多,伟大的诗人也多,李白和杜甫的光芒谁也盖不住。
张继在他们的光芒下游历和写诗。
科举的日子到了,“一试奔驰天下士”,张继整理行囊,调转马头来了长安。他在长安待了一年,一遍遍走过城南城北。很多人来一次长安就老了,白居易那会已经功成名就,时光在他身上流逝的声音已经不再那么剧烈。看着这些一年年来赶考的士子,他也在感叹“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张继在长安待了一年,努力珍惜着在长安的日子。
在长安走动得越久,他越发现这繁华里潜藏的灰尘。汉成帝的妻舅五人同日尽封侯。
时间过去得也不是不久,如今玄宗独宠杨贵妃,一人得道,于是也连封五人,长安的朱门大户在这五人面前都黯然失色。
应试之前他没有去拜谒王侯。朱门前的石板上足音久久不息,往来的人络绎不绝,侯门打开又闭合,木板发出吱吱的声响,张继听得心里发慌。那些门户闭合时砰的一声,沉重的声响仿佛带着影子,拖得很长,消失得也快。
张继不是那种天生嫉恶如仇的人,但初到长安之时他觉得这样不对,长安是所有人的长安,于是他初到长安时就写下“不识五门侯”这样的诗句。
反反复复的一切念头静悄悄流过心里心外。终于万籁俱静,长安放榜的时候张继用力挤进人群,等到人群散去,他用力走出来,告诉同伴不用给自己备马了,不能一起看尽长安花了。
在某个时刻,落榜的他静悄悄地爬上马背离开长安,这一次离开是他生命中悲惨而光辉的一次。
也许这个时候他觉得夜间赶路可以躲开自己的失败。
在秋天的夜晚他来到了寒山寺。姑苏城外车马不便,只能走水路。星夜兼程的张继一点睡意都没有。在小船上他百感交集,想到不能拥有的,感到已经失去的。到枫桥时小船再也游不动,就地歇息了下来。
张继第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寂静有一点点寒意。
他从小船里走出来,又走进夜色的包围中。乌鸦啼叫了几声就迅速消失不见,张继没来得及注意,待他注意时月亮刚好落了下去,月色寒鸦都无迹可寻了。时间像他船下的流水,黑幽幽的没有姿态。这个时刻特别长,长到霜天来临,霜月苍苍。
他感到某些传统扑面而来,无数次自己在先人的文字中见到的霜江霜月与霜乌就像是专门为他而生,为这个寂静漫长的时刻而生的词语,他想到一句诗:月落乌啼霜满天。
此刻渔火闪耀,一星一点都在人间,有着模糊的温柔,此刻还有夜色里的秋枫正在经霜。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及千里伤春心,这些人间的此刻洞穿了张继的离愁: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小舟外站了很久很久,张继的失意的苦闷和羁旅的愁思纠缠在一起。离开长安后他走得很慢,有时候甚至在夜间赶路,星夜兼程并不是为了快点回乡。星夜只是给他一点空间,安慰他的不勇敢和自我厌弃。
没有衣锦的还乡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说的还乡,张继觉得自己仿佛是被远方退回的一封信,寄信的地址在多年前就已经回不去了。
在这样的痛苦里没办法超越是巨大的不幸。夜半钟声响起,站了很久的张继一下子回过神来。这庄严的声音透过静悄悄的张继,在他的全身鸣响,一声一声传遍整个夜晚。
悠远,苍茫,空寂,此刻,彼时,无法言说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在夜半钟声中传到张继的心间,人间一下变得宽广很多,静悄悄的张继此时是宁静的。
寒山寺在姑苏城外,张继在夜半钟声里记住了这个地方。他想到了最后的两句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张继之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大概没有停过,人们排着队去敲钟,但从不是敲给自己听的。
《枫桥夜泊》,这是静悄悄的张继在大唐留下的浓墨重彩。二十八岁左右张继登科及第,实现那个时候他作为读书人的梦想。两年后,大唐的风流将会被雨打风吹去,安史之乱爆发,战事四起,长安街道最繁华的地方家破人亡,奔驰的马匹永远不会再给贵妃送去带露的荔枝,荣华到头覆灭。当这时的张继再回姑苏城外拿起笔写诗,他只写了一句:清明几处有新烟。
一生都静悄悄的张继没能改变什么,安静游历,安静写诗,安静死去,在最失意的时候写出最得意的诗句,在最有能力的时候对大唐的陨落最无能为力。这就是张继一生隐约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