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编译自“Christian Guides To The Classics –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by Leland Ryken
第三章 相认
情节回顾
霍桑在最初几章让主要人物渐次登场,这当中自有他精心的安排。第一章描述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正反两个角色——Hester和镇上的清教徒。第三章则又添两位主角。
首先出场的是后面才报上姓名的Roger Chillingworth。他是Hester的丈夫,抵达新英格兰的时间比Hester晚。另一位新出场的人物是Arthur Dimmesdale。他是小镇上的牧师,也是Hester的女儿的父亲。虽然我们在本章对他们的了解不多,但他们已经出现在人物图谱里,是故事的主角。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Hester拒绝披露孩子父亲的身份。尽管周围的人百般施压,Hester却一直不松口。首先来劝她的是John Wilson牧师,然后Dimmesdale也对Hester晓之以情,场面令人动容。
赏析评论
《红字》的开篇简单直接,随后则越来越复杂精妙。和前两章相比,第三章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
本章的深意,在于霍桑特意强调的戏剧性反讽,这反讽从本章开头的对话就开始了。镇上的人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Roger Chillingworth,并且确信他一定会对当地严肃风纪的做法大加赞赏。Chillingworth则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地问了个问题,他想知道这孩子的父亲是谁。作为读者,我们知道他这样问的内涵,但是镇上的人却无从得知。
不过更精彩的反讽还在后头。Wilson牧师要求Dimmesdale向Hester施压,让她披露孩子父亲的姓名,因为Dimmesdale身为Hester的牧师,更了解她真实的性情。Dimmesdale在劝说Hester时问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问题,“你的沉默对孩子的父亲有什么益处?无非是诱惑他,甚至迫使他,对罪不屑一顾。”当然,围观的人体会不到这句话的分量,但事实上,这句话却道破了整个故事的主线。Dimmesdale的结语也同样流露出讽刺意味,他感叹到:“女人的内心何等强大,何等慷慨!她拒绝回答!”
但是最精彩的讽刺却是在更深刻的层面。表面上看,Hester为了不让和她通奸的人受牵连,勇敢地拒不供认这人的姓名。她完全遵从内心的声音。她希望自己能够承担两个人的痛苦。我们最初读到这里可能会想,“她真是高尚!”但是当我们意识到Hester表面的无私实际上是犯了一桩道德之罪——正如她自己后来向Dimmesdale承认的,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我们在这一章也要留心,不能把清教徒的行为和基督教教义混为一谈。这一章有许多暗示基督教世界观的地方,虽然尚未完全成形并足以和Hester的浪漫主义世界观抗衡。比如说,Chillingworth认为这名愧疚的父亲可能沉默地站在人群当中,“忘了上帝可以查验他”。叙述者称Hester怀里是“在罪中生的孩子”。Hester的内心代表了一个“有过犯的女人的内心”,“善与恶在她心中缠斗”。
阅读要点
Roger Chillingworth和Arthur Dimmesdale在这一章同时出场,这并非偶然。虽然Dimmesdale直到后来才知道真相,但Chillingworth在本章已经成为了他的大敌——一心想要毁掉他灵魂的魔鬼一般的人物。他们的名字也各有含义,Chillingworth结合了冷硬的心肠和曾经高尚的品格。Arthur让人联想到亚瑟王传奇,而他的姓Dimmesdale则代表了暗昧、邪恶和隐藏真理。
戏剧性反讽是小说家经常运用的技巧,不过《红字》在这方面堪称无出其右。当读者知道的比故事中某些人物知道的要多,戏剧性反讽便出现了。在这部小说里,Dimmesdale和Hester犯奸淫却无人知晓,这构成了最主要的反讽,然而还有其他运用反讽的例子出现在故事里。
在这一章,霍桑继续运用讽刺的手法来描绘小镇上的清教徒们。Wilson牧师在昏暗的书房里待了太久,以至于站在阳光下忍不住直眨眼睛,几缕灰白的头发贴着帽檐。Bellingham镇长毫无疑问一身黑衣。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描写。
这一章里象征手法不多,不过有一处值得留意。在Hester拒绝披露孩子的父亲之后,Dimmesdale深深吁了一口气,“把手放在心口”。这个象征性的手势第一次出现,却在故事中段反复出现,非常关键。这个表示心口痛的动作象征了Dimmesdale道德和灵魂里的愧疚。
思考和讨论问题
前面提到过,霍桑在这一章对读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我们可以思考Hester高举感情的浪漫主义世界观是如何在这一章得到延续并进一步放大的。顺着这个思路,我们需要留意霍桑如何不断制造机会让我们成为愧疚的读者,也就是先同情Hester,直到最后发现她并不为本书所推崇。此外,我们也要深入思考贯穿本章的戏剧性反讽。霍桑采用反讽的手法,并非只为让叙述更精彩,而是为最终确立浪漫主义世界观和基督教世界观之间的争战做铺垫。最后一个问题,除了Hester高举感觉的浪漫主义世界观,基督教世界观如何在本章逐步显现,成为另一个指导人类行为的圭臬?
回应:这一章有更多人物渐次登场,且是隆重登场,发言饱含深意,掷地有声,如果说前两章是Hester一枝独秀,那么这一章就是恶之花绽放,只不过,这善恶的判断不是读者在收集信息并加以分辨后得出的理性结论,而是经过霍桑刻意引导形成的感性倾向。这一章甫一开场,神秘色彩即扑面而来,一个灰发老人混在人群中打探虚实,每个问题都指向明确,而读者也跟着他的探询,对事情的背景有了更多了解。Chillingworth深谙虚晃之术,在言谈中穿插谈话技巧,营造自己是个不知情的外地人的假象,比如假装不清楚Hester名字的发音。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找出谁是奸夫,进而施加报复。他一边曲意迎合社会的无情审判,一边暗暗制定行动计划。他的登场使故事悬念迭起,让读者神经紧绷,专注于情节发展,进而对Hester更加心生同情,因为她本已四面楚歌,眼前又多了个恶毒的敌人。接下来,代表律法和审判的宗教统治者登场,他们对Hester百般施压,希望逼她就范,供出奸夫同谋。霍桑依然将描写人物的焦点放在穿着上,这些人晦暗陈腐的装扮象征了其灵魂的高傲冷酷。在他们看来,Hester的灵魂已经堕落至无底深渊,没有任何救赎的余地,他们希望Hester供出那个人的名字,无非是想再尝惩罚之乐,再逞审判之威,他们在用上帝的律法做幌子,满足心中骄傲贪婪的私欲。他们向Hester施压的第一招是恫吓,但Hester没有被眼前的阵仗吓退。这时Dimmesdale登场了,他代表了施压的第二招,欺骗,其实他是身不由己,被迫走到台前,只能利用这个机会说出想对自己说的话,用每天挂在嘴边的教义来拷问自己的良心,下一招险棋,或许会有神力相助,帮自己把罪行在众人面前和盘托出,让自己内心的痛苦得到释放。Dimmesdale被这群从始至终不想饶恕人的律法主义者利用,欺骗Hester张口以换取上帝的饶恕和恩典,只不过,在他们的盘算里,前面布设的是更深的网罗。但Hester心中不顾一切为爱牺牲的殉道精神为她挡住了各种恐吓与诱惑,而且周围的压力越猛,她心中的力量就越强,让对方无比懊恼却又无计可施,也让读者越发同情她赞赏她。在这一章结尾,霍桑让红字成为希望之光,继续混淆读者的情感倾向,但实际上,恰是牧师口中那番被利用为幌子的说教,在整部小说的结尾成为驱散一切黑暗的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