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心田播下文化的种子
郭杰 2019.12.21
今天去图书馆借书,看到新上架的一套《原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心里高兴,毫不犹豫地借了几本回来。时近冬至,婆婆包了饺子,吃完饺子和儿子一起赏读新书。图书装帧精美,画面精美,极具时代气息,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感。内容也很丰富,既选登了和节气有关《立冬》、《秋词》、《山居秋暝》等诗词名篇;也详细介绍了每个节气的时间,气候特点,三候特征;还用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农耕知识、草编工艺、腌制腊肉、打糍粑、插茱萸等传统民俗,以及霜降吃牛肉、冬至吃饺子的饮食习惯由来……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多方面、多层次地向孩子介绍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向孩子传播传统文化的途径。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追根溯源,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煌煌五千年。在历史的前行中,积淀的风俗、习惯、神话、节日、生肖……文化厚重,形式多样,类别繁杂。对于这些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怎么去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
记得有一年给学生讲屈原的《离骚》,导入时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吗?”他们大声地说:“知道!要放假!”我听了之后,不禁哑然失笑。然后又问:“那端午节要干什么啊?”他们居然说:“吃粽子!”乍听之下很可笑,但笑过之后我却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悲凉。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没落到这种地步了吗?那这样下去,再过百余年,还会不会有人记得那峨冠博带沉吟在汨罗江畔的一心忧国的屈子?还会不会有人懂得功成身退隐居山林不言利禄的介子推的高洁?
儿子慢慢长大,这两年我一直有意识地购买弘扬推广传统文化的儿童图书,培养儿子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度和荣誉感。前年买过一套“有声伴读·中国传统节日绘本”,故事好看,配图鲜艳,还可以扫码听故事。它多方面地展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孩子更加熟悉我们自己的节日文化,而不是陷于圣诞、万圣之类的西洋节日中不可自拔。同时每册图书还引述联系了相关节日的诗词名句谚语,比如中秋节的“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七夕节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春节除夕夜的“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元宵节的“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另外还给儿子购买了《漫画中国历史》系列套书,在图书馆借阅了《十二生肖的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系列丛书,在快乐阅读的过程之中将文化的种子悄悄埋入孩子幼小的心田。
中国古谚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让孩子阅读、了解传统文化的由来、故事,其实就是在这个浮躁社会中的一次文化寻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气质修养、审美旨趣、文学艺术等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和弘扬。儿童教育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就是我们的光明未来,孩子们的正直、善良、勇敢、坚毅的人格力量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挥笔写就的经典名篇《少年中国说》中激情呼吁: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培养儿童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忘本源,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汲取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传统价值,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但愿更多的人明白这些道理。
但愿更多的孩子了解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