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常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现在我会觉得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什么样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A是品学兼优的孩子,本市最好的中学,妈妈找我咨询是因为觉得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在现在这所全靠自学为主的高中,妈妈非常焦虑,焦虑的点是1、孩子能进这所学校除了实力,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如果说论学习实力的话,显然这个孩子是后进生;2、妈妈在孩子以往的学习上面花了很多心思,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拖、拉、拽”,现在高中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拽不动了,“孩子中考后,还不知道学校录取结果的那段时间里面,我都快内分泌失调了”;3、孩子青春期,孩子说妈妈是中年老妇女一枚,亲子沟通也有冲突。
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外人看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高期望、高标准,所以这个家长仍然面临着焦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调整。
这个家庭算是书香门第,经济算不上多富裕但也宽裕,所以孩子自小就比较注重教育,所以获得现在的成绩也是匹配的,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给予的拐杖时间太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独立行走能力,在本该放手的时候没有放手,现在想放手不敢放手。家长看着那些自由奔跑的孩子十分羡慕,再看看自己家娃,虽然也在奔跑,显然有些拖泥带水,不是他们想要的目标。
第二个孩子B也在市里一所重点高中,授课老师说孩子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聪明”“机灵”,而现在对孩子主要的学习印象是“浮躁”“不踏实”。
老师说孩子有2个主要的问题:1、心思不在学习上;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孩子喜欢岔开话题找老师聊天,说学校运动会或者聊自己最近有什么好玩的等事情。2、眼高手低;比如老师在解答这道题目的时候,只要孩子发现知道答案了,就一定没有兴趣再继续听下去了,实际上孩子只是听懂了而已,离掌握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这也解释孩子为什么考试分数波动很大,考的好是因为小题失误错的少,加上运气会做一两题别人不会做的大题,整体分数在班级就显得高了,而考的低,往往是大题不会做,小题失误多,自然得分少的可怜了。
而且老师奇怪,补课不仅成绩没有提高,一个学期下来,最近成绩下降的非常厉害。
和妈妈沟通才得知,原来家庭里面乌烟瘴气,孩子经常和爸爸妈妈吵架,一家三口,要么今天爸爸妈妈吵架,要么明天妈妈和孩子吵架,或者后天爸爸说要拿凳子砸孩子,五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
这样的家庭氛围难怪孩子成绩骤然下降,心思不在学习上面了。如果说求同存异是人类发展应该遵循的方针,那么这个家庭显然是求异存同。
最先的冲突是妈妈和爸爸的冲突,夫妻之间发现解决不了,把战争扩大了,双方都把孩子都拉进来,三方对峙,各自为战。
当然孩子最先肯定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和谐,后来孩子实现了父母的潜意识,“我不需要你帮忙,错的是你爸(妈)”,孩子开始谁都不认同。
比如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总是批评说爸爸的脾气太暴躁,没有教育方法,妈妈不看爸爸对孩子的关爱,而是用挑刺的眼光,针对丈夫,实际上此时的妈妈只不过是借用孩子的名义去指责先生的不是。先生自然能够感觉到,等妈妈和孩子之间有冲突的时候,先生也采用这样的模式去针对妻子。
如此,家庭纷争不断,各不相让,各有各的说辞,总之自己是没错的。
第三个孩子是在市内一所普通高中,重点班,不出意外能上个重点,可最近孩子厌学了,直接的结果是不去上学,问他为什么不去,啥也不说,一问三不知,问明天上学吗?不知道;最近打算去学校吗?不知道;总之孩子就是用不知道来阻塞一切。
孩子晚上经常失眠,焦虑,双手食指指甲被咬的凸凸的,虽然是1.85的高大小伙子,精气神还不如一个七十岁大爷,初始访谈也是困意不断。
问到妈妈,说孩子不上学,你们是怎么做的?妈妈说:“就是说啊,沟通啊,但是孩子不听我们的,还很生气和愤怒,有一次我们发生冲突,我和爸爸走在后面,孩子先回家后把门锁起来了,让我们两个住宾馆”,我说你们住宾馆的吗?妈妈说是的,孩子不开门,我们就没办法了。
爸爸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长期缺位,妈妈把所有的关注都给了孩子,孩子甚至和奶奶开玩笑说:“自己上大学,都会担心妈妈能干啥呢”,孩子现在以问题“厌学”的方式终于把爸爸和妈妈团结起来了,夫妻之间再次去面对他们自己的问题。
孩子其实都是父母潜意识的结果。
没有一个家庭不存在家庭问题,差别在于问题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即使是拥有较为健康家庭关系的家庭,一家人在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关心的焦点。但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其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和父母亲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0岁~2岁,母爱是中心环节,孩子易和 母亲形成情感依赖,仿佛是一种共生状态。这个阶段是孩子深层安全感,亲密能力形成的关键,希望母亲们要用最温柔的爱与孩子相们。2岁~5岁,是父爱介入的 最好时期,父亲的功能是把热恋中的母子分开,以促进孩子的成长与独立能力,并形成平衡的家庭情感。缺乏父亲的参与,过度的母子情感联结使孩子变得幼稚和依 赖。2岁以后,孩子应该与父母分床和分房睡觉,和母亲睡觉的孩子常常是不愿长大的孩子。6岁~10岁,建立良好的家庭夫则和代际界限,注重性角色培养,防 止家庭三角情感关系,如母子或父子结盟,另一位家长出现情感游离。在夫妻情感不良的家庭(婚姻分裂),要避免让孩子成为夫妻间的传声筒(替罪羔羊)。同 样,母亲角色太强,父亲角色太弱的家庭(婚姻偏斜),不利于男孩子的个性成长。11岁~15岁,对青春期的孩子,家庭的规则和教育要具有弹性,父母的情感 要变得相对紧密,保持与孩子的界限并留出感情空间,以培养他在社会情感。对孩子的行为不再用简单的是非判断,而要采用积极认同和理解的方法,鼓励孩子为自 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千万不能包办代替。
当出现家庭冲突时,要把孩子的行为问题看成是成长的问题,而不要轻易上纲上线。有的家长喜欢找孩子的问题,以为这就 是爱和关心,其实,过多的批评易于形成孩子的自贬之心,遗患无穷。我们总是鼓励家长们多看孩子的优点,多夸奖和欣赏自己的孩子。事实上,夸大孩子的正性面 就等于缩上他的负性面,就等于让孩子的心灵永远沐浴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