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路书铺
到文教路买书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书品市场地位,因为这里有很多二手书、库存书甚至滞销书。相对书店,我也更愿意把它们称作书铺,规模小,品种多变,价格不固定,却颇有淘宝的乐趣。
文教路售书这一条街刚刚起步的时候,是从废纸回收产业衍生出来的,几毛钱一斤的废纸里,如果有成本成套的旧书,就挑出来,以废纸翻一倍的价格卖出去。所以那个时候,不论是什么书,基本上也就是按重量、厚度来卖。有10元钱,三国演义加三国志裴注版,再加上一本三国志集解,绰绰有余。
文教路纵横两条街,正处江西师大后门,每天师生如织,书铺如林,渐渐地,大家也就不把书往废纸那里送,直接卖到这些书铺,供销两旺,书客云集。
教材教辅在文教路书铺的销售中一直是占着很大比重,由于这里售书折扣高,品种多,销量越来越大,别说旧书,就是正版新书也供不应求,一度盗版教辅充斥街市,但大家也趋之若鹜。从这里我也颇买过一些经典教材,甚至还有不少英文原版经济学著作。
时至今日,文教路已经凋零萧条,但也还有五六家自开自放,这些书老板,从当年不辨良莠的废纸堆中浸淫书品到现在,倒也颇有几份识书荐书的眼光,不少大学老师买书之余,也和这些书老板纵论古今,鉴微别著,驻足于旁,倒也获益一二。
说来好笑,文教路的主力购买人群除了购买教辅的家长学生,主要有两类:一是不读书的,二是特别爱读书的。
不读书的,大多是各类老板,需要书来装点门面或者办公室,于是差遣手下来这里大批采购,于是精装大部头的各类资治通鉴白话版、各种全集之类,还有发财致富、心灵鸡汤,只要装帧华美,就一两百本往车上搬,花费不到两千,一个高大上店面的文化气息软装饰就完工大吉。
另一类就是特别爱读书的,在故纸堆里找学问。8,90年代风气正开,钳口未厉,军队、党校、政协乃至学界,很多近现代史料在当事者口述的基础上整理出版,内部发行,这类书在某些被发书当作待遇福利的公职人员眼里是文字负担,在历史爱好者心中,却是难得的宝贝。还有一些中华书局的老版平装,都是文革平反后的学问大家主编主撰,学养深厚、态度严谨,如今斯人已往,书成绝唱,收到一些,颇可收藏。
还有一些8,90年代文学大潮中引进的外文图书,中文冷门小说,那时网络未起,没有数字化保存,这类书籍本身价值良莠不齐,但贵在孤稀,百度不存,尤其当年的出版社和译者都已经湮灭不知,翻阅倒有隔世之美。还有一些是出版社、印刷厂的库存书,书店的滞销书,图书馆的换代书,里面颇有一些曲高和寡、见解独到的学术专著。一本考据古人衣食住行繁琐细节的乏味专著,能养活几十个读来津津有味《甄環传》这样畅销书的作家。
这些旧书,书页泛黄,常常还有破损、涂鸦,在我这种大叔眼里却倍感亲切,从7,80年代书里读出来的人,见到那时朴素的排版,纸张,一见如故。我每月至少要到文教路一次,每家店铺都要搜刮一番,整整一车后备箱,百来本是必须的。或是童年老书重逢,又或者是手稿笔记评注惊见,又或者是名家名版获缘,价钱比白菜还不如,价值超过畅销新书多倍,淘宝的收获感满满。而且在这里,都是老书旧版,离所谓“只读死人书”的境界又近了三分。
每次文教路一行,给家里的书墙添砖加瓦一番,环顾书室三面,便是恨自己坐拥书城,却读书太少,何时能早早退休,但得俗务离身去,余生只作书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