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个书名,好长好绕口,它的名字叫《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当时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都被这些‘以为’绕晕了,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是这个名字让我印象深刻,至今我也没有翻阅这本书。我在想如果我真的能消化这个书名,大抵也就收获了这本书的价值了吧?!
后来,在沈明莹老师的课程中,听她分享过“客观事实与主观现实”。最初我也觉得挺晕的,常常混淆不清,总担心自己张冠李戴,把它们变成“客观现实和主观事实”,从某个方面来看我并没有吃透什么是客观,什么是主观,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现实。我这里所谓的吃透是我真的理解,而非概念上的知道而已。这让我想起读书时候背文言文和诗词的经验,常常是因为老师要求熟背,考试会考到,加上我是一个听话又勤奋的孩子,所以,常常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下死功夫记住了,考试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只是那些诗的精妙,词的优美,文字的简洁和魅力,在那个阶段我是没有经验到的。这样想来,着实有些可惜和遗憾,只是更为遗憾的是我看到身边这种教育还在继续,如同我一样勤奋而努力的学习‘苦行僧’还大把的存在着。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现在的我去读书,一定会慢一些,享受多一些吧?!
不过,不得不承认和感受那些经历,让我看到自己囫囵吞枣,急迫的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也看到目标,答对,高分对我的影响,这些让我更加能理解现在教育中孩子、家长、老师的压力和行为,同时,它们也让今天的我更加的明白什么才是的适合我的,对我有益的。我是要做一个知识的收藏家,还是智慧的运用者;我是要做一个学习的机器,还是只是经由学习去滋养我这个生命;我是要为外在的掌声和标准而学习,还是为了我的好奇,有趣和喜欢而享受生活……过去的经验就像我通往真正想要的方向的一段岔路,在这岔路上的经验和发生,帮助我更加坚定自己想要的方向,最终我回到自己的路上。
回到那本书名《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试想一下,当你和别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别人对你这样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你太自以为是了吧?”那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会如何回应呢?大概会有以下几种:
A:觉得受伤,被攻击了。马上说:“是啊,就是我以为的这个样子。”
B:感到愤怒,很是生气。恶狠狠地回道:“不是我以为的样子,难道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啊,你才自以为是呢?”
C:觉得无奈,和这人没法沟通。直接摇摇头,走掉。
D:受到点冲击,感受到被评判,同时对对方这样说有些好奇。可能会回道:“那不是我以为的这个样子,那是什么样子呢?”
……
可能还有很多种可能性,只是,此刻我想邀请你看看A、B、C、D这样的回应,会对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影响呢?事情将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呢?从中你对自己有怎样的照见和反思呢?
回看我自己在生活中常常会自以为是。比如说:我是那种‘有一种危险叫妈妈觉得危险’的妈妈,所以,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会有很多的保护、控制和遏止,这让我显得紧张,焦虑,不安,而孩子也会看我的脸色行事。其实,当我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有很多的心疼和担忧,我害怕因为自己而毁了孩子,我也害怕因为我的害怕让孩子失去很多体验的机会。这些让我想到自己在做个人体验时的一个画面,控制者和被控制者都显得僵硬,如同僵尸一般。
我想我是大多数妈妈的一个缩影,很多的时候,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容易将自己的意识,感觉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尽管我们爱孩子,我们无心控制孩子,可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强加,还是会无明地控制而不自知,因为我们没有觉察,我们不知道自己内在如何运作,有多少恐惧在发酵,有多少不安在作祟。当我们没有觉察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所感知的、看见的、想到的都是事实,是真实的,然而,很多的事实证明这些不竟然。
不知道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会上演这样的片断:一个约会的迟到,你会有很多的猜测,当对方来的时候,你会胡乱责备上一通,有时候会是不欢而散,有时候则是有机会去了解对方发生了什么,什么原因来迟了。而当了解了迟到背后的故事之后,你又会暗暗地自责,觉得自己太不通情达理,太急躁了,应该早些听对方说,可能就会……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在你生活中上演过吗?
很多的时候,我们不通情达理是因为我们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我们急躁是因为我们被害怕所追赶,我们没有觉察,更没有学会了解自己的情绪,与之和谐相处,于是,我们便活在一个“我以为”的世界里面,在那里我们真实地、努力地生活,只是这份真实、努力常常带来的是伤害、误解、疏离。
这些让我想到最近学习的正念,有一个章节说“思维是真切的,但并非真实。”这与“你以为的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有相通的地方。只有当我们足够有觉察,不认同自己的思维,才可能不被其所左右和欺骗,而更清明地生活。也只有当我们真的相信“我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带着这样的态度生活,我们便对生活多了一些谦卑与好奇,而这个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靠近幸福、自由。
祝福你,拥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