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国家关系、小到智能耳挖,越来越留意科技带来的改变,也对这些改变可能引致的行为及观念的变化,愈加有兴趣。若世界每天有惊喜出现,生活该多有趣。
每个人的生活无非两种状态:动或静。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科技贫瘠的古时,两种状态对比而生,然而现代汽车的出现,令“静”存在于了“动”之中,从对比到共生,借助科技,人类的认知也随之改变。当汽车的出现,将我们带到更广阔的天地中时,人类的视野更是及时被扩展,虽然有了更多可以上山入海的先进交通工具,然而,汽车,却是我们身边日夜相伴的神奇助手,除了出行工具,它承载了更多的意义。
新汽车的新角色
能源是自然界的馈赠,但也非全然奉献,能源使用的不断迭代,也是整个自然界不断循环互动的结果。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人类的视野,终是从索取转向了共生。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已经有如星星之火,其在国内的发展,也是超越欧美,可以用王煜全在得到课程里引用的数据来说明:2017年比2016年增长了54%,跑在路上的电动车达到创纪录的310万辆,其中,国内占了40%的份额。既是事实,也是趋势。
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各有特色,面对天灾及突发事件,政治经济发挥了不可比拟的作用,政治和经济是很有趣的一对兄弟,既要遵循规律、又要拉着抱着,保证方向一致、别南辕北辙,所以经济的态势,还不能只看数据指标,更要的还有百姓的体感,因为这体感才会真切地催生消费行动,实现圈子里的自循环;咱们国家是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历史传统的,再怎么教化,也难培养消费至死的美国老太,但生活消费的质量提升,还是可以刺激的,针头线脑的升级效果如芝麻,出行工具才是西瓜;产业链自身是无数个点的集合系统,同时产业自身还向外辐射着旅游、人工智能等众多相关产业,对就业也能产生正向影响。
梦想的行走生活
科技的发展、世界的多样,同时也塑造着人的认知和选择。仍记得多年前的一句广告词:身未动、心已远。将我们对行走的生活状态的渴望,描述的诗意而诱惑。从传统的制造业向服务业观念的进化,也给新汽车增加了不少情怀。电影中常有的情节,是一个人在车里哭、或者独处,某种意义上,汽车成为一个陪伴的空间,安全相随、不离不弃。目前,互联网的场景化思维,也渗透到新汽车领域,有了很多令人感觉温暖的新设计。比如:副驾驶的座椅加热、Nomi系统的疲劳提醒、更多适应二胎家庭的中型轿车等等。汽车,承载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新追求、新模式、新期望。某一天,一辆车、一家人、一路行的生活,或许是更自由、惬意的选择,无异仗剑走天涯的洒脱。
新汽车走向何处
在王煜全老师看来,“总体设计+集成化生产”的模式,会造就汽车行业的富士康。从这个意义来说,王老师的结论是要做专业龙头、而非大而全,才是行业竞争精髓。相比于不会枯竭的人类大脑灵感源泉,新能源的使用一定受制于自然资源的储存,作为重要新燃料 成分的钴在国内产量极少;动力性能及续航方便的氢燃料,制作过程复杂、且设备成本极高, 难以看到普及速度,因此纯电动目前被认为是国内电动车发展的方向,锂电池独角兽宁德时代也是在资本时差独领风骚。
不同于欧美社会意识特色,已被市场验证成熟的事物并不容易被取代,国人则更愿意跟随政府的倡导,因此电动车补贴、国家电网的大规模建设,都推动很多人加入电动车使用行列。所以,市场大致是不缺的,只在于资本的布局、设计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