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和颜悦色,他们会比较聒噪,而对他们厉声厉色,他们就很规矩,但是每当对他们厉声厉色时,我总认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该如何拿捏这种对孩子的尺度呢?
老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错误,不要过多的管着学生,这样做会让虽然会让学生听话,但同样也会束缚他们的天性。……那么作为班主任,我们该采取什么养的措施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又不压抑他们灵动的天性呢?
这是一个小学班主任写出的困惑,作为父母,又何尝不为此感到困惑呢?
严厉和严格的管理和孩子天性的发展间,是否真的矛盾?矛盾是否是不可调和?尺度到底在哪里?
#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一个理论
鲍姆林德根据对孩子关注度高低以及要求的高低两个维度把家长的教育风格分成了四种类型:
1、权威型:父母重视孩子的个性,既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又会给孩子一些限制和约束。
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强调控制和无条件的服从,对孩子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温情。
3、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少关爱和温情,也没有太多约束和限制,基本上对孩子的成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4、溺爱型:放纵型父母对孩子充满关爱和温情,但极少有要求和限制,他们允许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我们在纠结高要求是否合适的时候,鲍姆林德告诉我们了另一条路:高关注。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不会导致孩子天性的丧失,但前提是你对孩子足够的关注,当孩子的情感被关注并且被积极回应时,严格一些的要求反而是他们更加优秀的保证。
因此我们不必再纠结虎妈还是猫爸的选择,虎妈和猫爸并不是矛盾的存在——关注孩子成长结果的虎妈也可以在过程中变成猫爸去充分关注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既然高要求高关注是合适的,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认为矛盾呢?
(一)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精力、资源有限。你能抵抗第一个蛋糕的诱惑,却不能抵挡下一串糖果……作为父母,我们必然要在工作、人际、生活中分散太多精力,仅剩的一些精力也要对付孩子必须完成的各类课业标准(当然,你也可以以抵触教育制度的态度放弃要求,只是我认为这样做副作用更大而已)。如此一来,我们自然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体察孩子的需求,更没有时间停下来去感受孩子的世界。
父母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我们如果选择完成好父母这个角色,势必要分掉我们生活中其他的精力,结果来自你的排序。
(二)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把事情这样理解:一件事没有问题,自然就是完美了。但以这样的方式看待人的问题呢?如果一个人没有生病,就意味着他健康?答案显而易见。问题思维是人思维的一种习惯,在这种习惯下,我们会不自觉且格外的关注孩子身上种种“毛病”,并且投入精力去解决那些“毛病”。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也会忽略对孩子的关注。毕竟我们已经不是对人,而是对事了。
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哪些品质?我们逼着自己从这样的角度思考一下问题,我们便开始了积极思维,积极思维下,磨蹭、好动、淘气是不是也会渐渐减少了呢?积极思维才是教育的良药!
(三)太多的家长都会跟我反映一些孩子的问题,不踏实、做事没常性、不灵活、自我中心、不知道疼父母,学习不主动……我听到这些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孩子就是这样的!我常追问他们:“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孩子是不是就会非常的优秀,特别的出类拔萃,甚至是完美了?”
这些问题真的是问题么?这些问题只是我们的期待和渴望,我们只是在知识和思维上接纳孩子的不成熟,但在品德上却直接到了成人的标准。一个孩子懂得换位思考,会体谅他人,办事踏实可靠,有时间观念,能够主动的约束自己和投入学习……这个成人也很难做到。
当我们把期待误认为问题时,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否会过高?不现实的“高要求”得需要多不现实的“高关注”才能避免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