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庄子内篇中的《徳充符》。
内七篇的题目,都是交代这篇文章所言的主旨,既有境界的开显,比如《逍遥游》,说的就是修为的至高境界,有些题目同时也透露了修养的工夫,例如《养生主》,表明长养生命之主便是修行。
徳充符,简单讲就是德充实于内在,而反映于外。“符”当作表里如一讲。
清人宣颖的《南华经解》讲“徳充符”是这么说的:“传曰:有诸内,必形诸外。身怀一得,意气炯如,况盛德之士与?”我们常常听说“相由心生”,是不是这样呢?世间人取得了一些许成就,表现出很大的满足与骄傲,甚至认为全世界他最最了不起。我们的一饮一啄,举止谈吐,都把我们内在的心理、修养暴露无遗。圣人都是一流的心理学家,将众生的病症诊断的十分清楚,而且治疗的方法也比现代的心理医师高明太多。
宣颖又说:“夫冠冕佩玉,未必衷旗,犀角丰盈,何当性表。”这说的是我们凡夫的通病,常以外在的东西修饰自身,把名誉地位看的极重,然而内在仍是空虚。拥有财富的人未必做得到厚德载物,如今这个社会,企业家很了不起,他们的事业可以说在目前这个时代,已经令世人敬服。但是百年以后,千载之下,还能否被后代所仰慕,这些百年老店,凭的是什么而长存不衰。
儒家讲“富润屋,德润身”,德在内即是诚,不欺心,表现于外就是信,不欺人。内外一,就好像符契相合,这种修养全是靠无己的功夫陶铸而成。
在这篇《徳充符》里,庄子塑造了一系列怪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身形不全。这些人物反衬的正是天下那些六根俱全,但却因为自恃外在所有,而不幸失落自我真正生命意义的人。宣颖说的很明白:“圣人之耳目鼻口四肢与众人同,而众人非圣人也。”凡夫与佛菩萨差别在哪里?区别在于一个是迷,一个是悟。“全者既未足全,损者亦未足损”,人人都可以做圣贤,众生皆是如来,为什么我们现在烦恼无尽?问题的根源,在错认自己这个皮囊就是我,整天对它又是美容又是保养,却阻挡不了终归尘土的幻灭。圣人觉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原来一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同的宗教和哲学,对这个生命之原的称谓不尽相同。
所以圣人的生命是常乐我净,凡夫则是安住于无常、八苦、我执、有垢的世界里。
庄子的这篇文章,是从老子“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引申而来。众生以自身为出发点,把关系到切身利益的物欲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这实在是残害天德。所以圣人教人忘形去智,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功名等的贪恋,只有通通放下,才能显发生命的光耀。换句话说,人只有彻底抛掉了自私的基因,才能兴起广大无边的慈悲心。
内在永远是外在的第一因,充实内在的德,儒家叫正心诚意,修行人绝不可以自欺,有无实德,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只要观察他的言行举动,就能知道消息。不患人之不己知,应该担心的,是还不了解自己,还在做表面功夫,没有实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