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认知和行动!
虽然才过两个多月,但这极有可能成为2017年我最重要的认知。
第一次见这句话是去年读《经济学思维》,其中提到《知识笔记》一个重要的原创观点:“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习得这种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相应活动。”
近日我把《知识笔记》找到,读了原文,认识更深一层后,愈发感到自己求知模式有重大缺陷。因为,知识这个东西,能够用文字、语言甚至图像保存和传递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冰山下的知识(经验知识),仅仅靠读书、写作、深度思考哪怕把脑袋抠破也无法掌握(除非以写作为生),因为这种专门的求知活动无法获取经验知识。
所以,读过一万遍《战争论》,能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很可能还不如一个老兵;让贝索斯、扎克伯格、马斯克这些商业奇才亲自辅导我十年,极可能还不如楼下水果店老板娘理解怎么赚钱……
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不就是“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吗?”。
不!
这个道理很多人没理解透彻,所以那么多人会学用脱节,因为我们看得见的冰山和看不见的冰山底部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什么叫知行合一?就是先求知(以非经验知识为主),再去干(用实践检验和修正非经验知识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如此形成的经验知识才是真知,才真正知道下步该怎么干,至少要这么一个回合以后,才能勉强算是知行合一!
再举个例子,如今那么多的人生管理、时间管理、工作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为什么学了那么多还是然并卵?因为你仅仅学到了很多的“非经验知识”——别人的知识,你或许也用了,但不是在用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修正这个“非经验知识”,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知识”,所以,觉察到没有用,迅速放弃,然后又去找新的“非经验知识”,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2.如何避免陷入追逐者的绝境?
不要陷入“正反馈”,越满足越不满足,以至于不能自拔。
我想,就是不刻意。比如,孩子穷养好还是富养好?都不好,该怎么养怎么好。因为孩子上什么学校有什么同龄人和家长的阶层高度关联,分明可以穿好一点用好文具之类的偏不用,或是不惜代价强撑台面,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中就容易心理失衡,要么得来太容易,要么得来太艰辛,这都不好。
其实,教育孩子应该从本源处入手,比如为他营造一个自觉自愿拥抱健康生活的后天培养环境,顺应孩子的需求而非强迫他应该怎么做。
3.为什么要学习投资?
赚钱,以及在生活中用一种理性的态度量化的方法看待和处理各种事情。夏普比率=(投资回报-无风险回报)/波动性的标准差,目前最高的是美国标普500指数。投资模型需考虑:目的、目标、工具、风险、流动性、准入成本等。世界资本市场几百年数据显示年均回报超过8%就不错了,目前只有英国美国市场做到这点。
我想,大多数人投资最大的心魔就是“高估自己”——就像那个著名的心理测试,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超过80%的人,而犯了理财上的“规划谬误”,这种过高预期之下就容易心理失衡,导致不理性行为增多。所以,随时对标8%的收益率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态。关于中国股市接下来27年大盘回报能否超过10倍,不利的一面是中国难以保持前27年的高速发展,有利的一面是中国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看好,而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正规化,普通投资者也会受益,所以,综合来看,我保持乐观。
4.少读中国书是什么意思?
从政治哲学角度看,儒家文化更适合熟人社会乡村社会;从科学研究角度看,太重类比而轻逻辑;从道德哲学角度看,多含糊而未有反复拷问直至找到“绝对律令”。既然如此,我们说中国没有科学研究方法,但又出现了四大发明,为什么?
我想,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是四大发明仅是一种技术,而非科学——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得出来的,研发者没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也是为什么拥有那么多领先优势最后还是被西欧超越的原因,因为那只是一些零散的技术,没有形成科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二是古代中国经济特别繁荣,对各行各业的促进和推动特别大,当尝试的次数足够多,即使方法不科学,从概率的角度保证了会出现新发明。
5.真要干成一件事非常难,不管是一个人独自干,还是作为ceo带着一帮人干,因为总会遇到层层叠叠、千奇百怪的困难,最优解就是干事的人自行克服,要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我想,这句话融合了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如果你想造一条船,不要急着找人来收集物料,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和工作,而是教晓他们渴望浩瀚无际的大海……”《小王子》(安东尼.圣艾修伯里)
6.你真的懂得时间管理吗?
Efficiency和effective这两个概念是很不一样的,德鲁克有一句话说的非常的简单明了,他说世界上最没有效率的事情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做没有效果的事情。我们在做个人管理的时候,一定要以效果作为目标,与此同时要管理能量,而不是时间。
我想,“时间管理”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太专注于“时间管理”的技艺而忘记了“时间管理”的目的,这无疑是舍本逐末。其实可以说“时间管理”是一个伪概念,其提出,既有旧的个人管理概念不再吸引读者的问题,也有现代人实实在在的对时间不够用的焦虑,但“时间管理”无疑是头痛医头,只关注了症状解,而忽略了病源在哪,因为战略上错了,战术上再正确也无法挽回。
7.关于“稀缺”。
经济学最基础的那块石头,不是理性人假设,也不是人性自私的假设,而是稀缺这个基本的事实。稀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第二是人的需求,其实是无限的。
人们说,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有机器人代劳了,什么东西机器人都会替我们去做,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还会存在稀缺吗?
我想,稀缺仍然存在,从物质层面讲,哪怕极大丰富,别人有的你想有也能有,但大家有的你并不想有,所以,人们会去追逐少数人才有的物质;从精神层面讲,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满足感是比较出来的,我有你没有,那才叫满足,当你有了,我早已踏上满足新欲望的路。
8.《硬球》第四部分——“名声”
举灯照亮你的问题。我想,与其让别人暴露你的问题,不如自己主动承认。这也是明星出轨后的最佳策略,如果属实就承认,不承认,大家都在等,越等越对你不利。
旋转你的角色。我想,就是化危为机,承认自己被人指摘的痛点,并迅速转化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第一步让大众产生了认同,第二步他们会认你的好而赞同。
记者就是敌人。我想,作者的意思是永远不要相信记者,但按照中国传统智慧就是少说话,越是对人说“你一定要保守秘密”,这件事就传播得越快。
权力的声望。这一章信息量极大。我想,一切都是为了击溃敌人,那么:a.让别人去议论自己的短板,专注强项;b.降低自己的大众预期,常常有惊喜;c.抬高对手的预期,他常常会让大众不满意;d.实在没办法时,创造一条“新戒律”,让人没话说;e.出其不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形象的定位:我想,就是你适合扮演什么角色,然后围绕角色一以贯之的当好演员就是了,里根就是如此。
9.《纽约客》2月27日,“谁在决定奥斯卡的获奖名单?”。
我想,自己喜欢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仅仅拿到男主,要么欣赏水平有问题,要么是好莱坞有问题,这次,我貌似不理性地认为,好莱坞有问题,它们最终选择了下跪的和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