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院长在《朗读者》的舞台上说“故宫博物院应该不仅仅是一座文化的殿堂,而应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我曾在心中问自己,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片绿洲?还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我想优秀的中华文化应当是我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行为规范的指南针。应当是我们疲惫时一个温暖舒适的栖息之处。应当是我们自信的源泉,因为这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一)传承文化,走近故宫
单院长在节目中说他和同事一起,历时五个月,按照图纸,走完了故宫大大小小的九千余间房。我想我们应当要对他们表达一份诚挚的敬意,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人,守护着这些中国文化的载体,我们才能有幸看到这些先民们智慧的结晶。
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每一座流传至今的建筑,每一篇流传至今的诗篇,都是这般不易。因为他们是历经了时光的淘洗,在战乱中,在焚禁中,辗转流离才到了今天,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件每一样都是这般不易,这份流传的幸运值得我们好好守护和珍惜。单院长也说,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很多青年学子都愿意报考故宫,到故宫来修文物。
其实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年轻人对传统文物的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看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确实在不断唤醒人们心中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高晓松曾说“人民才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应该是全体人民传承下来的。”我们应该知道文化传承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用心去守护这份得之不易的幸福。
(二)戏台藻井,文化遗韵
曾经有幸看过一档纪录片,其中有一期讲的是对浙江宁海的戏台藻井进行修复的故事。
藻井最早是宫殿或庙宇室内的顶棚装饰,后来被建在戏台的上端,便有了“戏台藻井”的说法。藻井藻井的造型多种多样,包括八卦式、覆斗式、螺旋式等等。据科学测定,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其四壁会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当然经过木匠们精雕细刻的藻井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记录片中记录一位名叫王世春的老人与工匠们一起修复藻井的故事。即便年事已高,眼睛昏花,他还是坚持和工匠们一起进行复杂的拆卸工作,经过大家共同努力,2500多个部件最终被全部被拆卸下来。因为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必须仔细挑选出尚保存完好的部件,进行清洗,然后画出详细的图样,对损坏的部件进行修复。
每一层部件的连接都是通过榫卯相连,所以每一次的切割都必须十分仔细,不然榫卯之间就无法连接紧密。因为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去务工,所以除了工程队,几位老人也一起加入了最后的盘藻井阶段。历时三个月终于完成了所有工序,着实不易。几位老手艺师傅,也曾感叹如今很多的藻井因为年久失修,无法得到很好的保存,而能够学习传承这项手工艺的年轻一辈,也已经很少,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从民国到现在,很多的古迹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再也无法触摸。
还记得,戴望舒的那首《雨巷》吗?还记得自己曾经撑着油纸伞行走在青石小巷间那份美好的悸动吗?听着春雨从屋檐滴落,奏响一曲清音,那份抛却紫陌红尘烦忧的美好,是否牢牢地刻印在你心间。当你抬头望见青墙黛瓦,亭台楼阁间的精美的雕花,当你扣响那一扇扇走过历史风霜的大门,你是否可以感受匠人们在这每一块木材中倾注的心血,那上面的每一幅纹样,都是他们千思百虑的成果。梁思成先生曾说“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所以传承中国建筑,不仅仅为了保留一座座静美的艺术品,更是为了留住一份中国人的记忆,中国人的情怀。
(三)一笔一画,落笔生花
1928郭沫若先生年因通缉,旅居日本,却在那些离开祖国的日子里,潜心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最后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宝贵的著作。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汉字历经千年演变,流传至今,那一笔一画,一撇一捺,在墨的沾染下,在雪白的宣纸间,摇曳生花。
当那一个个汉字,在平平仄仄中组合成为一首首动人的诗词,“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是他在冬日与朋友小酌的乐趣。“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是他重游故地,对历史的缅怀。“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他离开扬州前,无尽相思地自然流露。每每朗诵至此,只觉唇齿留香,在不知不觉中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悲喜。
(四)文化传承,诺在心间
从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一幅幅意韵深远的画作,到一件件精雕细刻的工艺品,再到一首一首起承转合的古诗词,在浩瀚无垠的历史烟海中,“你在时间的那边,而我在时间的这边,我已等候你多时,终于如知己般相遇。”你说,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缘分。
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去守护那一件件珍品,修复历史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他们用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偋息在凝望的语境,今夕是何夕,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 《当我在这里》
当我们在这里,“我终于明了传承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更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我希望,每个炎黄子孙都能心怀善意,用心传承这每一份流传的幸运。
还记得吗?传承是我们许下的诺言。
感谢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