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资治通鉴》故事之前,我们一起来读读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本人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不是编出来的,而是记载在《宋史》里面,可信度比较高。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宋史》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开封、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我的观点
1.短短三十个字,将整个故事给描述出来,也描写了司马光个人的丰满形象,古人写东西,值得我们今人反思啊。
2.小光读书比较多,但是,他显然不是读死书,遇到问题时,他去解决问题,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3.普通小孩,一般先做的事情,就是去找父母大人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司马光本人敢于承担,明白自己要去解决问题,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是谁的责任,而是怎样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4.其实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借助外力,置换思维,换个角度看世界,这才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看到的现实,经常是一些人去救人,最后自己也落水死了,这就是不会运用外力,不懂得转换思维的缘故。
通鉴小故事微信号:TongJianStory
通鉴小故事是本人阅读《资治通鉴》过程中,从其中摘录的一些小故事,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对每一个故事进行解说和解读,每天定期推送一篇文章。
本微信所有内容均是原创,欢迎转发和点赞,欢迎运用本内容,但需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