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迷宫,走着走着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有时候好像看到了出口,但是一个不留神又拐进了死胡同,然后重新找路。这几年的体验里一直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好像一起在走,却始终没有走出去。
今天看到这么一句话:今天突然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一个人与自己的母亲无法连接,那么ta往后的所有关系都将是断裂的。
突然感到很悲伤,母亲在世的时候刚刚接触心理学,还不明白人这一生和母亲有多么重要,等学明白一点点,母亲已经因病过世了,好像和母亲这里就断开了连接,那些创伤被深埋了下去。
但是坐下来慢慢的体验,曾经也和父母谈过类似的话题,但是他们的反馈都是不记得了,特别是一些感受的部分。所以和母亲的和解,她在与不在其实意义不大,更多的是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在解放初期,中国有70%的人口都是文盲,多年的战乱,大多数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活下来,其他都不重要,所以我的奶奶和外婆都是文盲,爷爷和外公稍微有些文化,也仅限多认识几个字而已,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模式也可想而知。在那个天天为了活命,为了糊口的年代,关注孩子,教育孩子大概是一种奢望。
之所以要回顾成长的历程,并不是要去追究父母的责任,更多是关注那个曾经有创伤的自己,和他说说话,看看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情绪 。
和母亲的关系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亲密关系里的对方,如果不能看到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希望从对方身上来满足这些,大概率会一次又一次是失望,然后用曾经的“战”或“逃”的模式,导致亲密关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仿佛又走进一个死循环。
在关系里有期待不可怕,也不可耻,但是我们觉察不到,表达不出,而期待对方能满足,就是为难他人了,自己都不知道缺失的是什么,别人又怎么能知道呢。
所以要打破这个死循环,首先回到先爱自己,才能爱他人。遇到问题不从他人那里看问题,而是回到自己的需求部分,尝试理解自己的什么需求被激活了,不否定,不指责,不评判,给彼此一个空间,安静的陪伴,才能从问题中跳出来,回归到关系的本质,不是对方不爱自己,而是自己不够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