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文章,看完心里好久不能平静,反思一年半以来儿子的状况,心里更觉得不安,转载一下,以提醒自己同不再犯错误。同时总结下:
1.给孩子贴标签经常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尤其生的时候顺口就来,说完解气了,回头好了就忘记了但是孩子却一直记得,这个标签就一直影响着孩子,例如,上学后儿子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几次生气的时候我和爸爸都说过:“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现在每次做题不会他自己就会说:“我就是笨,我傻!“想想都觉得心酸。
2.我们往往带着头脑批评孩子的时候还会避免负面的标签但是那些貌似夸奖的标签也是标签,一样不可以有。
下面是转载的原文,转载自“青岛爱有方正面管教“微信公众号。
毁掉一个孩子,贴个标签就够了!
马少槟 青岛爱有方正面管教 2月1日
生活中,你一定听到过类似这样的谈论:
“你老板是处女座?肯定特别吹毛求疵,你太不容易了。”
“你性格那么内向,不适合做销售。”
“你们领导这么大年纪还没结婚,肯定很变态,心理有问题。”
“前面车开得那么烂,一定是女司机。”
…
如果这些评判是针对自己的,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
但,似乎我们又常常轻而易举、难以自控地给别人贴标签。
对成年人尚且有影响,如果父母经常给孩子贴标签,有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比方说,家长给亲朋好友介绍自己家的孩子:
这是我们家老大,是比较乖的.
这是我们家老二,老二呢,就比较调皮一点。
似乎不贴个标签,没尽到责任似的。
但是,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孩子在旁边听了可能很困惑:
哦?我是调皮的?
又或者,
亲朋好友夸孩子:哟,这孩子长得真帅。
爸爸妈妈旁边马上回一句:哪里,他很调皮的!
似乎不谦虚一下,显得没教养。
同样,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孩子在旁边听进去了:
哦!我是调皮的。
我自己就被一个标签一直影响。
我有个非常手巧、能干的姐姐,
七八岁能做饭做菜,十岁会踩缝纫机做衣服、织毛衣。
有个如此能干的姐姐,显得我总是笨手笨脚的。
我的爸妈也经常笑我手笨,
我就一直以为自己手很笨,家务活干不好,洗个碗还经常打烂碗碟什么的。
因此非常抗拒进厨房,
凡事要动手的活,都会有阴影,
多少还是有点关联影响到自信的。
直到成年后,
我才突然发现,
原来自己的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笨。
但是,依然对要动手的事,比如进厨房一点兴趣没有,
延伸到对吃的兴趣也不大。
父母随手给孩子贴一个标签,
实际上,极大地束缚了孩子天赋的发展。
不仅会干扰、妨碍孩子的自我认知,
而且在负面标签影响下,孩子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自证预言”的模式,让自己不幸被他人言中。
比如,你给孩子贴上“不是读书的料”的标签,
孩子读书一遇到挫折,很容易心里就这样想:
反正我都不是读书的料,再怎么努力也读不好的,我还是放弃吧。
跟一些朋友说起来,不少人都有被贴标签的痛苦经历,
比如被父母说“笨”、“爱捣蛋”、”“内向”、“头脑简单”“爱撒谎”等等。
我收到过一个妈妈的求助电话,
她女儿6岁半,上小学一年级,
当时,妈妈在女儿的班级微群里,被另一个家长质疑,
说她女儿在学校常常偷她儿子的笔,老师也能作证,
还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要她加强教育。
这个妈妈很紧张,她说,的确偶尔发现女儿的笔袋会多了铅笔。
『偷』可是个事关品格的大事情,怎么跟女儿开口谈这件事呢?
我的经验,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交换、丢失、捡到彼此的文具的事情,真的是常常发生,我儿子也是这样的,家长们根本不用紧张、上纲上线的。
在我的建议下,这位妈妈没有把女儿偷东西当成既定事实,跟女儿半点都没提『偷东西』的字眼,只是跟女儿轻描淡写聊了一下,关于『同桌丢笔』的事情,
了解到的事实是:那天,女儿跟同桌闹着玩,把他的笔藏起来了,同桌很生气,就去告老师和妈妈,说女儿经常偷他的笔。
现在,这个女孩三年级了,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位妈妈很庆幸,没有听风就是雨,当时直接对女儿进行教育、批评,避免了这个如此沉重的标签,可能带给女儿的负面影响。
负面标签对孩子固然不好,给孩子贴“好的”标签,比如:聪明、漂亮、乖巧、学霸等,也不好吗?
再讲另外一个故事。
有个青春期的妈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学习,她的女儿叫萌萌,17岁了,
过去两年经历了从学霸到学渣的巨大转变,让人感慨不已。
萌萌在读初中以前一直是年级的第一名,同学老师亲戚朋友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学霸”。
中考的时候,萌萌不负众望,考到了市里最好的重点高中。
在所有人的掌声和期待中,“学霸”萌萌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活。
高一的期末考试,她排在班上15名,全年级200多名;
高二的期末考试,她排在班上24名,全年级500多名。
重点中学全是学习尖子,其实排中游也不差了。
但是萌萌的妈妈很着急,不断给萌萌找家教,各种补习,希望萌萌能保持名列前茅的学霸地位。
但是,尽管妈妈和萌萌都已经很努力,萌萌的成绩不但没有进步,整个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和妈妈的沟通越来越少,家庭聚会见到亲朋好友更是基本不说话。
有一次妈妈帮萌萌收拾书桌,无意看到了萌萌写给自己的一篇文章,
标题是《当学霸变成了学渣》。
妈妈从萌萌的文章里,读到了孩子对于目前现状的各种失落和压力。
萌萌说自己以前是老师眼中的尖子学生,亲友眼中的骄傲,备受关注的学霸;
现在却是成绩糟糕、没有人理解的学渣。
萌萌说,讨厌上学,不想参加高考。
萌萌从小就被称赞为”学霸”,亲友都是以她作为榜样来鞭策自己的孩子,
萌萌貌似赢得了很多掌声和关注,
其实,
在这样的标签下,萌萌的压力是很大的,
一方面萌萌很自负,渴望得到更多的赞誉;
另一方面,萌萌又很脆弱,不能接受任何批评指责,更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
最后,萌萌妈妈带着萌萌走进了我们的沙盘游戏咨询,帮助孩子走出标签的阴影。
那些太漂亮或者帅气的孩子,
很聪明或者乖巧的孩子,
标签被贴得太牢了,就很难逃脱这个标签的魔咒,
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中定义自己,
不能撕掉身上的标签,生命的舞台就无法延展扩大。
这样的案例,生活中比比皆是;
也有貌似逃脱魔咒的案例,
比如,有些非常漂亮的女孩,工作事业也很有成就,
但是,如果她的目标,是为了用力地在证明自己不仅仅只有漂亮,
这种要用力生活的感觉,其实可能都不够快乐。
我们看到,无论是好的标签,还是坏的标签,都会干扰、妨碍孩子的自我认知。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认为,
所有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是要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只有找到我是谁,而不是我是什么,
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坏标签直接摧毁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认为我就是不好的;
而好标签则可能令孩子,困惑到底我是谁,难以找到标签之外其他方面的发展,
也可能让他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被压垮。
所以我们说,要毁掉一个孩子,贴个标签就够了!
如果孩子已经被被贴标签了,怎么办呢?
撕掉标签,家长需要做两件事:
1. 忽略孩子这个方面,避免提到关联信息
比如,孩子感觉自己笨,家长就要常常说:
其实有的方面你也是很聪明的;
其实你有时候也是挺不错的…
2. 引导孩子关注好的行为,多用描述式鼓励孩子
比如有人夸孩子聪明,你可以在旁边补一句:他总是看书很认真;
有人夸孩子漂亮,你就补一句:他能帮妈妈做很多事呢…
总之,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评价他本人,转移到关注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行为,
其实就是要多鼓励、少表扬孩子。
本文摘自:美国正面管教双导师、爱有方教育集团创始人马少槟著作《轻松应对孩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