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读完,掩卷回想,脑海中留下了什么?
一是三角模式,父母作为孩子的来到世间的老师,构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角模式,也是他后来与他人打交道的人生底色。在一个时刻,会有上百件事情发生,而自己会选择性的给予关注,对孩子予以肯定或打击。回望培养孩子的16年,有一点点的不安,怕自己给他的人生底色不够靓丽,原因就在于没有给她限定足够的边界,爱的太多,限的太少,给她带来相应的低价值。所幸一切是可以改变的,自己30几岁开始改变,改变后的自己,相信对孩子人生的引领也会更好。
二是关于高低自尊的对比。先看了高自尊,觉得现在的自己还算相符。现在的我可以接受人与人的差异,可以去做自己,而不去刻意的模仿他人,并且开始不惧沟通。再看低自尊,想想半年前的自己,甚至两三个月前的自己,还是处于讨好的模式,希望用自己尽可能的付出来换得他人的配合与尊重。而那段讨好的经历,让自己痛苦不堪,痛定思痛也就明白了自己的独特价值,从而选择了安心做自己,接纳自己后的平和,让我不再紧张,不再恐惧,安然坦然。
三是萨提亚关于自己的那首诗—我就是我,带来很多的感动,“我知道关于我的某些方面正在困扰着我,而其他一些方面并不为我所了解,但我要友好的爱着自己,鼓励自己,并且充满希望的寻找解决困境和了解更多自我的方式”。
四是对“让我来仔细看看自己,也许可以从发生的事情中学到些什么”有共鸣——今天下午一个工会的同事来让我填一个表,我拒绝按她要求的格式来填,认为她有些小题大做。与她的交流过程中内心很不舒服,她走后,我去觉察这个不舒服。以为是她的问题,但看到的却是自己的傲慢。因为我认为她是一个边缘科室的人员,做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那么认真的去处理并对待。所以我就不愿意按她的规则来做,当她坚持规则的时候,我还认为她做的过分。如此的觉察,让我冒了冷汗,她的眼里,我该是多么讨厌!
摘抄
自我价值永远根植于我们的心底,并不断挣扎,希望被发现承认和正视
我们如何学习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两个激活我们并成为我们父母的人
他把家庭规矩作为尺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他们遵从了这些规矩,他们会感到更可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他们就培养了自己各个不同方面的独特本质。
如果我们不觉得天生就具有价值,我们就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探索自己的意义
更新他们的体验,并将它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或是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