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
从15岁就开始谈理想谈未来。25岁,依然在谈理想。变的是理想,不变的是眼前的“苟且”。
15岁,每天谈着理想,指点着江山,苟且寄生于父母。
25岁,就像是被提前设置好的机器一般,机械的生活。拿着每个月余额不足的工资,过着被沉重的压力埋没了理想的生活,连苟且都算不上。
在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激扬文字。“梦想”成为了谈资,“努力”被拿来炫耀。总有人以为从十八线小城市跻身一线北上广,就是在追逐诗和远方。难道你的远方就是从十八线城市苟且换到一线城市的苟且吗?总有人以为在一线城市每天努力维继基本的生活就是努力,对不起,你那只是在努力生活,无关于诗,更无关乎远方。
很多人拿着父母的钱,尚在苟且,却依旧在朋友圈里憧憬远方。你的努力,连苟且都算不上,谈什么有诗的日子,谈什么要到达的远方。
前段时间,无意看到一个朋友,拿着《如果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的励志鸡汤苦读。不禁哑然失笑。从三年前认识他开始,就知道了他要立志出国留学,然后在华人街找一份金融行业的工作。三年后,依旧每天通过刷各种鸡汤文,来时刻提醒自己还一个一直在“努力”实现的理想。
知道去哪又怎么样?全世界为你让路了又怎么样,一直不出发,梦想还不是到不了的远方。
有多少人给自己画大饼,然后“望饼充饥”。
前两天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自律的人会有什么不同。看完后,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立刻给自己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表。不但把计划表贴在墙上,在手机上也定了七八个闹钟。
5:30—6:00 早餐
6:00—8:00 写文章
8:00—12:00 看书
14:00—17:00 看书
18:30——20:00 健身
20:30——23:00 看书
看着时间精细到分的计划表,不禁为自己的“自律”感到自豪。
但是第二天,依旧八点起床,五点半的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有叫醒“自律”的人。计划在八点前完成的文章,也只好安排在早餐之后。一篇文章,从早晨写到下午,仍然只停留在标题上。但是优酷的观看记录却更新了七八条。计划从第一天就夭折了。
心中虽有“悔恨”之意,却依旧忙不迭的刷着朋友圈,积极的回复着每一条评论。
“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甲:“加油!有梦想的人,终会成功”
乙:“不错不错,不愧是学霸,我都好久没看过书”
心中的懊悔,也在回复完每一条评论后荡然无存。甚至还为自己的“努力”小小感动了一把。
临到交稿前一天晚上,才惊觉,文章还停留在标题上。于是晚上十二点赶稿前,又抽出半小时发一条状态“感觉打了鸡血的自己,可以赶稿的天明”。是的,确实这样一句话,花了半小时才写出来。因为,一定要用最正能量,却最含蓄,最低调,最能体现文学涵养的语句来展现奋斗中的自己。
“感觉打了鸡血的自己,可以赶稿的天明”
“这么晚还在工作?厉害了我的姐”
“早点休息,别太累”
朋友圈的评论清一色的都是关心和赞赏。却不知,深夜赶稿,只因为本该两天前就完成的内容,却因为追剧,刷鸡汤文,一拖再拖。
你一直到不了远方,还不是因为一直在用假努力感动自己。
既然知道了去远方的路,抛开无关紧要的事,就轻装上阵,全力前行。不要因为出发前的准备而耽误征程。
像《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所说:“谁都可以做我做的事,但人一定要放手,放开你离不开的东西”
从你的假努力中清醒过来,放弃眼前的苟且,别为了过眼前诗一样的日子,就忘记了远方。怀着一颗朝圣的心,坚持下去。不要因为一次折翅,就拒绝飞翔。
作者.f2
公众号.叭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