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没有人能说清楚,只知道在黄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杜康的人无意中酿造的。杜康在当时担任“粮官”一职,顾名思义,就是看管粮食的人。在“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时代,看粮绝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要定期巡查还有多少粮食,还能吃多少天等等。这年,上天恩赐,风调雨顺,小麦大丰收,堆在“仓库”里的粮食怎么吃都吃不完。说是仓库,那个年代哪有真正的仓库呢,其实就是一个石洞,时间一长,在潮湿的石洞里,多余粮食很快就霉变了。杜康感到很忧虑。
于是便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存储粮食,但却一直苦于没有好方法。这一天他来到树林里散步,发现了几颗枯死的树洞,突然来了灵感,树洞是干燥的,把粮食放到这里面储存肯定不会再霉变了,他对于这个想法很得意,于是就把粮食都倒进了树洞里储藏。可是过了几天,他来查看粮食时,却意外发现,树林里的野猪东倒西歪、野兔倒在一旁昏昏欲睡、山羊走起路来也踉踉跄跄,他赶忙上去查看,那些放粮的树洞裂开了几条缝,不断渗出一种液体,而且这种液体闻起来有一股醇香的味道,这些动物大概是喝了这些液体才会变成这样的,他不禁尝了一口,竟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杜康赶快回家取了器皿,盛了这些液体带了回去,分发给大家品尝,众人喝了后都夸好喝。这就是我国酒来历的传说。
酒与诗经——宴请饮品
从杜康所在的上古时期(约公元前2717年)到西周(公元前1046年)时期又经过了一千多年,酿酒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诗经里已经出现了关于酒的记录,而且还不少,多达十二首,我们来看看其中节选。
《小雅·宾之初筵》(节选)。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钟鼓既设,举酬逸逸。看名字也能知道个大概,这是一首描写宴饮场面的诗句。宾客左右依次有序入筵席,笾豆(盛食物的器具)摆放的整整齐齐,里面尽是美味佳肴,酒也香醇甜美,客人品尝后对美酒赞不绝口。乐器都已经准备好了,主人举杯敬酒安逸又从容。可见早在几千年前的西周,酒已经就是宴请客人时活跃气氛的必备饮品了,古人不但有眼光而且很有智慧。
酒与魏晋南北朝诗词——酒与情、景的交融
从西周一路走到魏晋南北朝,首当其冲的当属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喝酒时高歌一曲,感叹人生时日已不多,感情浓烈,直抒胸臆,想必曹操喝的是烈酒吧。而后不久,中国历史上另一个与酒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出现了,那就是嵇康。他的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孟郊、李白、陆游等诗词里均提及过他。嵇康性好酒,常饮酒,小酌以怡情、以酒交友以酒叙友。曾写下名篇《酒会诗》(节选)“斯会岂不乐,恨无东野子。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这个时代的酒已不再是单纯的宴请饮品了,而是与诗人的感情融合到了一起。包括后来东晋的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饮酒不仅限于宴请了,郊游赏景,游玩饮酒,甚至发明出了“曲水流觞”,酒与情、景的交融越来越多。
酒与唐宋诗词——诗酒融合的鼎盛
唐宋时期,国富民强,政策开放,涌现出了大量的诗词创作人,用空前绝后来形容也不为过。诗歌的繁荣也促进了酒文化的兴盛,二者互相映衬。李白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将进酒》、《月下独酌》、《客中行》等都是酒后即兴所作,李白离不开酒,酒离不开李白。
招待客人来上一壶美酒,就连生活拮据的杜甫也要“隔篱呼取尽余杯”;结识好友必须痛饮,王维不在乎这酒的价钱,哪怕是“新丰美酒斗十千”也要“相逢意气为君饮”;思亲思乡要独酌解忧。范仲淹独居异乡,深夜思乡情浓,夜不能寐,于是登上高楼写下千古名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送别故人少不了饯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赠言全在酒里。这个时代酒与诗完全地交融在一起了,酒能伤今怀古、解忧消愁,酒里有诗,诗里有酒。